《文学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517页(1099字)
【着者】:
格·尼·波斯彼洛夫着。
波斯彼洛夫,前苏联现代文艺理论家。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作者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1978年出版。全书分为绪论和两个部分。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认为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文学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一方面只有把语言艺术创作,置于它的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才能显示它和社会生活其它方面和各种活动的有规律的联系,才能看出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才能表现出它本身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客观而正确认识艺术特征的过程之中,又包含了更具体地解决艺术发展的实际可能性。书中列举并评述了文艺科学理论研究的历史状况,指出历代的文论家的研究都未充分揭示文艺的规律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为建立文艺学的科学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1部,《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以“意识形态本性论”的思想贯串于作者关于文学特征的论述之中。认为,艺术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特殊形式是所有单个艺术品的“内在形式”,也就显示出共同的规律。艺术还是一种认识生活的形式,它抓住最富特征的现象,创造形象和新的个性,以典型化的个性来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情评价。
并从“意识形态本性论”的角度解释艺术的起源;原始人的艺术还只是一种“前艺术”,只有在出现阶级国家制度之后,才产生了真正的意识形态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就在于表达了对社会生活独特的感情和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的特殊性上归纳了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抒情-叙事文学、戏剧文学、抒情-戏剧文学等类别的特征,并注重文学分类历史发展状况与各类型艺术的比较与联系。
第2部,《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其论述中心是艺术流派与思潮,认为流派的产生、影响和更替就是文学发展的基本现象。还提出了“激情”理论,指出激情是作家在理解和描绘生活时产生的一种振奋精神,它是作家对生活的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上升到激情的高度。
又将激情分为崇高、悲剧性、英雄精神、喜剧性、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幽默和讽刺等类别。关于文学的体裁,他以思想内容为依据,作了一些新的划分,如“神话体裁”、“民族历史体裁”、“风俗描写体裁”等等。
还具体地研究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现实主义不同阶段的理解。关于风格,作者认为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的形式特点。
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了逐一的阐述。本书是前苏联一部较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着作,理论阐述严密,自成体系,在前苏联文艺理论领域中影响较大,从而形成了文艺理论中的“波斯彼洛夫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