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26页(1041字)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之一,由东晋顾恺之提出。《魏晋胜流画赞》云:“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顾氏所提出之“以形写神”说要旨有二:①形神相依相生。顾恺之重视传神,但并不轻视形,他认为,形是神的基础,无形则神无所依托;有形但没有处理得恰当,则神也无由以生。神很重要,形这种载体同样重要。②以神统形。形是媒介,神是媒介所承载之对象,有形无神,则为死形,如潘天寿所云,乃“如尸似塑者是也”。从地位上说,神是统率,形处于从属地位,神是绘画美感价值的根源,脱离了神的形则不具有这种价值。③神存形忘。顾恺之说:“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荃”当作“筌”,即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之“筌”。顾恺之以筌比喻形迹,筌者在于得鱼,形者在于传神,神存而形忘,若拘于形迹,则失却写神之旨趣。这也失却了形之存在的目的,即“筌生之用乖”。“以形写神”说强调以神为主、形神兼备,是其传神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在人物画创作中重视神情气度的呈露,重视眼睛的功能,重视人的内在情感对人的行为方式和外在形貌的影响,力求通过外在的“悟对”,达到“通神”(贯通性灵)的作用。绘画是一种静态的拘于形相的艺术,“以形写神”说就是要超越这种拘限,于静中传达活泼泼的生命动感,于实中表现虚灵空阔的神韵。“以形写神”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形神问题乃是魏晋玄学讨论的三大命题之一。在讨论中,神的问题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关注。刘劭《人物志》云:“物生有形,形有神精。”嵇康《养生论》云:“形恃神以生,神恃形以存。”体现了形神二者并重并以神为主的思想倾向。当时人物品藻中盛行以神品人,曹魏中期的将济即以观眸子以定人品,《世说新语》记载当时品评人物特别推重其精神美的特点。在绘画理论上,顾恺之之前也有个别人涉及神的理论,如汉刘安的“君形”说。但顾恺之是第一位系统论述绘画中形神问题的理论家,同时其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远非前代所及。他不仅提出绘画应传神的理论,同时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形神二者的关系,并对在人物画中如何传神的问题作了探讨,标志着中国画论中形神理论的基本建立。顾恺之以后,以形传神的理论成为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纲领,先是在人物画中标举,唐代又扩展到所有画科,视传神为金科玉律。宋代苏轼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沈括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这些观点均是顾氏理论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