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80页(1018字)
中国传统文论关于创作心理的术语。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用以说明艺术匠心的特点。“独”,指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照”,指冥心领悟的审美直觉。“独照”,合而表示创作主体在构思中有所发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指创作主体澄怀虚静,智慧开启,在审美观照中把握对象,洞晓情变的一种心境。其功能是直觉到一定的审美意象,进行艺术创造。钱钟书的《谈艺录》论艺术直觉就提到“静心照物”,“蚌镜内照,犀角独喻”。“独照”一语渊源于《庄子》与佛典。“独”,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天地》篇提出:“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大宗师》又说:“朝彻而后能见独。”其所谓“独”,盖指一种超然物外而又洞晓物情的独特心境。“照”则是佛学中常见的术语。释慧远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僧肇《般若无知论》也说:“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故能“独觉冥冥”。其所谓“照”,盖指一种参禅而彻悟的心境,在静观玄鉴中洞明对象。刘勰熔释、道之义,将“独照”引入文艺心理范畴,借助哲学、宗教境界与文艺创作境界在内省体验上的相似,用以表征构思过程中的审美直觉和创造心境。从审美心理的功能与观照对象看,“独照”包括这样三层涵义:照物、照境、照神。“照物”,是指创作主体在构思中清澈地想见所观照之物,显示出主动把握物象特征的功能。刘知己《史通》说:“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澄怀虚静的主体,亦如明镜;映照之物,能清晰呈现。又如唐代书法理论《文字论》说:“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再说“照境”,乃是指创作主体对于内心世界的审视和把握;是内化情景在构思中的自然呈现,显示出组合意象创造意境的功能。唐代《诗格》论述艺术创作的发生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照境,是照物的扩展与深化,进入独照之境,即有新的审美发现。第三,“照神”,是指创作主体在构思中创造的艺术境界反过来又映照出主体自我神情的审美功能。《二十四诗品》曾以“古镜照神”形容“超心炼冶”的诗歌创作境界。清代袁枚《续诗品》也说:“我有神灯,独照独知。”独照之境,即是照物、照境、照神的统一。一方面,独照之匠,窥未见之奇,洞幽深之境;同时另一方面,主体心境无意中推出照见自我的境象而与构思中的追求相契合;从而体现出艺术创造中,心与境两相映照,直觉朗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