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02页(836字)

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创作理论。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提出和倡导。语见《玉茗堂尺牍之四·复甘义麓》:“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论戏重“情”,认为情成梦、梦成戏,“情”是“梦”和“戏”的源泉和动力。他在《牡丹亭记题辞》中指出:“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因此《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戏剧形象可以死而复生,这是她作为“有情人”所使然。“梦”是现实的升华,又是人类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因此,“梦”是人类真情表达、戏剧艺术表现的最好形式。作为一种超现实的艺术传达形式,它既可反映现实生活,展示人的性情世界,又可表现理想境界。《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就是通过梦境而升华的,故汤显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之说。“因情、因梦成戏”说有三种内涵:首先,作者认识到传奇创作的虚幻性特征,认为“传奇多梦语”,进而肯定了以梦幻叙写现实人生、人类情性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其次,作者强调了戏剧创作中“情”的作用,提出“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世总为情,情生歌”。认为创作主体内在的激情奔放和精神自由可以触发创作灵感,激活艺术想象,由情而生“梦”,由“梦”再幻化为笔端流出的戏剧,即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种创作心理变化过程。再次,“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作为一种创作心理的艺术化呈现,也寄托着作者一定的审美理想。由情至梦,由梦成戏,反映了作者本身的一种情感渴望和理想追求。明代中期以后,传奇创作中的梦幻情节或情境大量出现,因为这种艺术传达手法能细致入微地表现深层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在表现受压抑或束缚的情感时更有独到之妙。汤显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揭示了戏剧创作中情、梦、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种创作心理模式,在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上,有一定价值。

上一篇:化工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