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66页(620字)
又称“景外之景”,意境论对于在虚境中呈现的形象和景色的一种概括。语出唐代司空图的《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同时并举,虽有细微区别,实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为了与实境中呈现的形象和景物有所区别而言的。意境本是一个多层次呈现的形象体系,实境中一般是直接呈现出“现于目前”的景和象。虚境中呈现的自然要称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了。比如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现于目前”的景和象,而想象中的“满园春色”,百花盛开之状,就是“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了。值得说明的是,在虚境中呈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只是意境创造的美学追求,在意境论中,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越是联绵无尽,越是层出不穷越好。但是并非所有的形象创造都追求“象外之象”,都有“象外之象”。比如写实性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把人的目光引向形象自身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并不以“象外之象”为追求,所以它不属于意境论范畴,因此,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追求,是意境化艺术特有的艺术追求,是意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意境论中,“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专指虚境中呈现的形象和景物;一种是用来指代意境的虚境部分,指意境的审美心理特征,或代指意境。
上一篇:一字见心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