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28页(425字)
艺术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在苏格拉底设想的哲学对话中,当事人故作无知、渴望指导和乐于接受赐教的姿态,而对方谈出的观点却总是不成立论或酿成笑话。在小说戏剧中,这种技巧表现为:作家与观众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总是作出不合时宜的举动或注定与命运违背的事情,或道破事情未来的结局而又出于无意。有时是一边蒙在鼓里,而另一边的骗局制造者却在幸灾乐祸地品评,在一些作品中,上帝、命运与宇宙作用被描绘成故意左右时事的主宰,它们造成主人公不切实际的愿望、幻想然后又加以百般捉弄。在新批评那里,认为反讽是优秀诗歌的结构原则,在他们看来,在一首诗里如果一个诗人自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专一的情感或观念,如爱、仰慕或理想主义,那么,这样的作品很可能成为读者的反讽对象,因此诗人必须有一种“内在均衡”的心智以把握世界的对立而又互补的因素。反讽表现了人的意识、能力、理想与实际现实世界的错位,及其造成的嘲讽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