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33页(1000字)

先秦典籍,道家学派的代表着作,亦称《南华经》。作者为庄周及其后学。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中许多章节具有精深的美学、心理学见解,成为后世文艺心理学的滥觞。如《逍遥游》篇提出无己无待,游于物外的精神自由观,称赏“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至人,“乘云气,御飞,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表现了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也是对内心想象的最早最生动的描叙。《齐物论》篇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差别境界,即物我同一的审美观,标举“天籁”、“真宰”、“环中”与“物化”。所谓“天籁”,不同于“众窍”之音的“地籁”,也不同于“比竹”之音的“人籁”,乃是一种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天然自由之音,即最美的音响。所谓“物化”,即指一种物我合一的对象化的境界。庄子述梦为蝴蝶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故称这种物我难分的心境特征为物化。《达生》篇也说到“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便指一种技艺神化、身心俱忘的创造境界。《养生主》篇以“庖丁解”的寓言故事描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自由之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与外界的羁绊,发挥出神妙无比的创造功能。《达生》篇以“痀偻承蜩”的寓言故事说明这种神化之境的获得在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田子方》篇借“解衣般礴”的寓言故事说明“真画”在于无意作画。《天道》篇借“轮扁凿轮”的寓言故事说明精意不可言传,全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直觉把握。《人间世》篇提出以气集虚的“心斋”说,与《大宗师》篇的“坐忘”说,《天道》篇的“虚静”说互相补充,揭示出悟道见美的最佳心境的本质特征。《应帝王》篇称举“用心若镜”,“游心于淡”,《让王》篇说“致道者忘心”,《天地》篇说“形全者神全”,《蹄》篇提倡“天放”之性,《达生》篇更标举“天性”,主张艺术创造“以天合天”,即主张主体率性自然地创造与客观自然对象两相契合,是为天然完美。《外物》篇又指出“得意忘言”,与《天道》篇“不可言传”说相呼应,认识到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和符号性。《秋水》篇则提到“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近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总之,一部《庄子》,涉及审美心理的感知、情性、想象、思维、观照、注意、直觉、灵感、自然的人化、主体的对象化、艺术创造心境等诸多方面,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见解,沾溉后世启示不绝。

上一篇:庄周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