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50页(687字)
【生卒】: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具西北)。少年时代家境贫困,对民间疾苦多有接触。进士及第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和刑部尚书。一生除留下近三千首诗作和其他文章外,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许多诗文包含或涉及了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他首重“粹灵气”,认为这种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这就为文的产生,为气、情、文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到了依据。基于此,他论创作强调情感和心境。认为唱歌不仅要声音悦耳,更重要的是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因情而发,声情兼备,一切艺术创造的真谛莫不在于此。而不同的创作心境也必然给艺术作品以影响:“喜而得之其辞丽,怒而得之其辞愤,哀而得之其辞悲,乐而得之其辞逸”,培养良好的创作心境就非常必要。他论诗推崇意境。认为诗歌作品要意和境交融契合、浑然一体,“若空言境入浮艳,若空言意又重滞”;作为意应该有创见、有特点,“意皆有所为”,还要“语尽而意远”,“语尽意未穷”,耐人咀嚼,给人启迪。他论欣赏重视“化人”效应和作用。他的《好听琴》论及了音乐的独特的审美效应:在欣赏的初始阶段,悠扬的古乐刚刚输入听觉器官,欣赏者便“万事离心中”,“尘机闻即空”,人生的嘈杂烦恼、功名利禄统统被抛到脑后,欣赏主体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纯洁透明、美妙温馨的艺术境界。随着欣赏的深入,清新流畅、恬静中和的音乐产生了更加奇妙的作用,欣赏主体不仅在生理上机体舒适,血脉畅通,而且在心理上怡神悦性,养气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