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语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13页(909字)

文学言语心理学专着。书的全名为《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鲁枢元着。列入《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书共八章。作者围绕“文学是语言还是言语”,“文学创作能否超越语言”,“个体生命如何超越语言”,“能否建立起一门文学言语学”,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索。从对亚里士多德为语言活动立法的反思起步,亮出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语言干涸”的黄牌,接着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及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提出质疑。一方面肯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开创“语言是关系”,在强化文本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同时对其过分崇尚“逻辑”、“实证”以及形式分析,以致丢失了语言的心理内涵、忽略了言语的心理发生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作者也对国内长期无视语言规律和文学语言特性、单纯从社会生活内容上研究文学的方法表示不满,认为“文学语言”问题在中国的语言学和文艺学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盲点”。与一般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不同,该书特别注重对文学言语“主体性”、“心灵性”、“流变性”的研究。在作者看来,生命、语言、是三位一体的,文学言语既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工具”、“媒介”、“外壳”,也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符号”,其本身就是文学的机体、文学的生命、文学流动变幻的灵魂,就是文学的整个世界。作者对文学言语的存在方式、本质属性、活动规律、生成过程、审美品位进行了论述,还从“语言观念上的突破”、“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言语主体的介入”、“言语在知觉中的整合”、“言语在接受中的绵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人类超越语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创造或者改造了一批术语或概念,诸如“超语言”、“裸语言”、“场型语言”、“线型语言”、“言语流”、“言语链”、“潜修辞”等,并试图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加以改造,如对“氛围”、“意味”、“意境”、“神韵”等,均予以文学言语学的解释。在他看来,产生于西方的表音文字的语言学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象形表义的汉文字、汉语言。该书在“汉语言,诗语言”一章中,总结了汉语言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八个鲜明特征,并将其归结为“汉语言的诗性资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