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89页(921字)
【生卒】:1904—1994
又译为爱因汉姆。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原籍德国。1956-1960年间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其关于视觉艺术的论着是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经典着作,影响颇为深远。早在阿恩海姆求学期间,就为其老师韦特墨和柯勒的格式塔心理学说中可以称之为康德倾向的元素所吸引,接受了这一学说的原理,即是最简单的视觉过程也不等于机械地摄录外在世界,而是根据简单、规则和平衡等对感觉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他以当时新型视觉艺术的电影作为独特的试验对象,在1933年出版了《电影》一书,随后又发表了《新拉奥孔》等几篇有关电影的论文,在1957年将这些论文修订出版,定名为《电影作为艺术》,并重申他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基本论点不变。在这本着作中,阿恩海姆针对鄙薄电影的论说鲜明地肯定电影是一门艺术。即使在默片时代,电影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卓别林、格里菲斯等人的艺术作品而无愧地成为一种优美、完整的艺术,并从格式塔心理学学说的角度论述了黑白默片表现力的心理机制。他的重要着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艺术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通过揭示视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揭示完形的性质,而《视觉思维》则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提出“意象”的概念来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在文艺心理学领域中,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艺术活动中,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是最为重要的,所有的知觉都是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的知觉,审美效果的产生不是“联想”,而在于大脑皮质本身的组织机能。所以,好的艺术应该是远离现实的,艺术不仅仅是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有着更广泛的实践领域,抽象主义艺术比现实主义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他把艺术定义为“观念及观念与物质显现的统一”,这里“观念”的含义是在艺术中对现实客观性因素的扬弃。于是他提出“简化原则”来解说艺术现象,用“方向性张力”来解释视觉艺术鉴赏过程中的似动现象,用“场”的概念来解说人的艺术活动心理等等,这些均显示出他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流派的独创性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