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修辞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52页(582字)
又称“内修辞”。
指文学家在潜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修辞。在文学写作中,有时作家似乎不是在用言词语句建造他的作品,而是言语修辞已经潜在地完成了,只待瞬间倾泄而出。这种瞬间修辞只是现象,在此现象出现之前,言语的创造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在潜意识中活动的过程,即潜修辞的过程。潜修辞是瞬间修辞得以实现的前提。
其心理特点为:①作家要表达的是一个垱缊混沌的有生命的整体,要把握这样的对象,必须放松一下意识的控制,模糊一下意识的焦点,从而把对象涵泳在自己的心灵之中。这就必须从意识的焦点后移,移到一个意识之光更为弥散、朦胧的位置上,睡眠和梦境也就成为潜修辞的活动基地。
②由于有意注意的退隐,创造主体言语机制中原本牢固不变的规则、逻辑开始松动,语词的选择和置换、句段的拼接和组合出现了更大的可能性,于是就给文学言语的修辞带来了出人意外的独特和新奇。③由于在弥散性意识中主体知解力的下降,言语活动的意象性、情绪性增强,语词的意象化、情绪化使语词更加显现出个人的风格和色彩。从另一方面看,作家创作中的言语活动是一种超级复杂的关系、结构、系统,它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文学创作中的言语活动其实就是作家自由地在“心理流”、“言语流”的汇流中飘浮前进。由此,所谓潜修辞也就是文学言语在潜意识的心理流动中自动进行的“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