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56页(668字)

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与众人不同的、和常态性质相背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比抵触情绪稳定,但又比变态心理更带随意性。其心理机制,有各种不同解释。有人将其归之于泛化,认为泛化会导致某种情绪的弥散,使主体的判断趋向主观化;还有人从超反常相及倒摄抑制等角度解释逆反心理的机制。总之,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产生有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逆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尤其是艺术欣赏活动中常常可以见到。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欣赏艺术,本来应该为作品所规定的特定情调所感染,产生相应的情感效应;但是,有时却适得其反,引起了欣赏者对作品的怀疑、失望、反感乃至厌恶等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便是艺术欣赏中的逆反心理。如果说情感共鸣是欣赏活动中正效应的情绪体验;那么,逆反心理就是负效应的情绪体验。在欣赏过程中,由于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所表现的情感,与欣赏者的主体心理条件相对立,因而不能为欣赏者所认可和接受,从而阻抗了共鸣的发生,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产生消极的负效应。艺术欣赏中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①艺术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如胡编乱造、卖弄技巧、充满说教等),与欣赏者的审美意向相悖,引起他们的怀疑、反感和戒备;②欣赏条件受到干扰(如外界对作品的评论过于溢美、宣传过多,或过于溢恶等),致使欣赏者迁怒于作品本身,产生不正常的偏恶或偏爱;③欣赏者的主观意识的局限(如多次重复欣赏、心境不佳等),影响欣赏兴致,甚至产生腻烦。

上一篇:从众心理 下一篇:文饰心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