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四书辞典

仁义

书籍:四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四书辞典》第458页(580字)

儒家的伦理范畴。

仁是众德的总称,义是成德之本,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中庸》载孔子答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既重仁,亦重义,虽然《论语》中“仁义”二字从未连用,但他的思想可称之为仁义合一。孔子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卦传》),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又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认为仁必待贯入于义而成德,义所成的必须是德。

孟子对此加以发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又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还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仁义”是“我固有之”,“非由外铄”,他提出“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并把“仁义”与“利”推到对立的程度。孟子答梁惠王问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又说:“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上一篇: 下一篇:仁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