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310页(1108字)
1899-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称义和拳,系白莲教之一支。最初以保护拳民与贫苦群众为目的。中日甲午战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危机:日军蹂躏山东东部沿海,德国、英国分别强占胶州湾与威海卫,德国甚至视整个山东为其“势力范围”。加之天主教在山东传播迅速,外国传教士和教民享有许多特权,而清朝官吏又“袒教抑民”,激起民愤。19世纪末,山东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结社组织在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基础上,汇聚成一支反帝爱国洪流,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下半年,改称为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次年春,由山东向华北、东北一带迅速发展,京津一带声势尤大。其着名领袖朱红灯、李来中、张德成、曹福田等曾大张揭帖,疾呼毁教堂,逐洋人,“教堂内之人悉行离开”,“教堂悉行拆毁”;力主废除不平等条约,痛斥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提出严惩投降派,指斥投降派官吏“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并采取了相应行动。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极大恐惧。帝国主义列强一再要挟清政府“剿灭拳匪”。1900年4月,英、德、美、法等国公使限令清政府在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5月下旬,各国政府以“保护使馆”为名,陆续派军进入京、津。6月10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英、法、美、俄、日、德、意、奥侵略军组成的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沿途遭到义和团狙击。17日凌晨,集结在大沽口外军舰上的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次日联军进犯天津,义和团与清军共同战斗,保卫天津。20日,慈禧太后支持载漪等“利用义和团”的主张,下令对各国宣战,并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7月14日,八国联军陷天津。8月4日,又集结2万人沿运河两岸向北京推进,虽经义和团民与清军沿途英勇抵御,终因清廷的腐败、义和团落后的装备与战斗方式,加之一批汉奸的叛国行为,于8月14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及王公大臣逃往西安,途中下令奕劻与李鸿章向联军乞和,而义和团则退至农村继续战斗。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不理睬清政府乞和要求,“为所欲为3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上抢了8天”。同时继续增兵至10万,四出攻城略地,抢劫屠杀。义和团在北方迅猛开展时,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分子在上海利用刘坤一、张之洞等操纵各省督抚,策动“东南互保”,阻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延。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10月中旬,各国使馆向清政府提出议和条件。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十款规定永远禁止设立、参加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但义和团余部仍高举“扫清灭洋”旗帜,继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