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书籍:中外关系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828页(629字)
现代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08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9月赴美,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提倡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1922年鼓吹“好人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发起所谓“自觉救国会”,反对对日作战和对日绝交。1932年创立《独立评论》,支持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鼓吹买办文化,兜售西方改良主义。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公然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卖国行径辩护,咒骂领导学生运动的共产党员。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胡写了《张学良的叛国》一文,攻击张、杨的爱国行动。1938年10月,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一方面配合陈光甫,向美乞求借款;另一方面从事反共宣传。1942年8月,免去驻美大使职务,改任行政院最高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到南京参加伪国大,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了伪宪法的起草工作。12月,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胡赶回北大,压制学生运动。1949年4月去美国。经常发表反共演讲,呼吁美国政府不要承认新中国。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死。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和《胡适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