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390页(1687字)

(释文〕 主将软弱而少威严,对部下教育不够,士卒无所遵循,列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就叫做“乱”。 教道:指对部下的训练、教育。道,通“导”。常:常规、法纪。陈兵纵横:指列队布阵,杂乱无章。

〔例1〕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右师华元率军迎战。双方交战之前,华元宰犒劳军士,他的车夫羊斟却没有吃到。等到交战的时候,羊斟忿忿地说:“前日分发羊肉,由你做主;现在战车进退,由我做主。”遂将战车驰入郑军阵中。宋军失去指挥,战阵混乱,很快被郑军打败,华元也做了郑国的俘虏。

〔例2〕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宰相杜元颖充任西川(方镇名,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节度使。杜元颖任职期间,以文雅自高,却不晓军事,专务积蓄,刻削军卒衣粮。戍边之卒因衣食所迫,常入南诏境内抄掠,南诏人反而以衣食资济唐卒,用以套取其军事情报。南诏王嵯颠经过长期准备后,便于唐文宗太和三年率军入寇西川。此前,唐边州曾屡以军情报告,杜元颖置若罔闻,疏于戒备。所以,嵯颠大举入寇时,得以长驱直进,迅速攻陷巂州(治所在越巂县,即今四川西昌县)和戎州(治所南溪县,在今四川南溪县西)。接着与杜元颖战于邛南,唐军一触即溃。朝廷闻警,即发东川、兴元、荆南诸道兵援救西川。接着,又发鄂岳、襄、邓、陈、许诸道兵继援。嵯颠攻陷邛州后,直趋西川治所成都,并陷其外廓。朝廷以杜元颖御边不力,贬其为邵州刺史,以右领军大将军董重质为神策、诸道、西川行营节度使,又发凤翔、太原兵驰援西川。嵯颠忽然又转兵寇东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东川节度使郭钊众寡不敌,便致书嵯颠,责其负约入寇,挑起战乱。嵯颠复书道:“杜元颖侵扰我,所以我才兴兵还报。”不久,便与郭钊修好而退。

〔例3〕 清顺治九年(1654年),明军刘文秀部由嘉定(今四川乐山)攻成都,吴三桂率清军迎击,反被围于保宁(今四川阆中)。当时明军连营15里,刘文秀部将张先壁军在西,王复臣军在南,准备合围。吴三桂登高了望,发现明军营垒、行动不整,知其内部混乱,于是派精骑首先突袭张先壁军,将其击溃,然后又击败王复臣军,迫使刘文秀解围退走。

〔例4〕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清廷见朝鲜局势紧张,即派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步13营6000余人,会合其他各军增援平壤。但是卫汝贵恇怯无能,性情卑鄙,平日克扣军饷,不得军心,士兵们不服其领导,沿途骚扰,占民房,毁器皿,夺财物,以致声名狼藉,引起朝鲜人民怨恨。盛军到朝鲜后,一遇日军即行溃败,甚至发生自己营内无故惊闹数次,连夜自乱,互相践踏的丑闻。结果在日军凌厉攻势面前,盛军由平壤经安东(今辽宁丹东)、凤凰城、岫岩,一直败退到奉天(今辽宁沈阳)。

〔例5〕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清军在进攻海城的战斗中,指挥混乱,军心涣散,互不配合,以致数次进攻海城均未得手。当时,清军在海城前线的将军、巡抚、提督、藩司等督兵大员不在少数,但他们互不统属,形不成具有权威的统一指挥中心,各部队遇事只能商议、相约,以致骄傲成习,进退任意。湘、淮军之间,满、汉兵之间,以及各派系内部也都矛盾重重。黑江将军依克唐阿进攻海城,吉林将军长顺却远离海城数十里,不予配合。当年正月二十二日第三次进攻海城,各军相约同时并进,但老湘军战于唐王山下,传来隆隆炮声时,海城西北却一片沉寂。原来,依克唐阿命老湘军攻唐王山,相约等到正午时分,一定派六营之兵山下接应,但是到了时间,只有依克唐阿和长顺部队的4个骑兵侦察员渡河而来。在这种情况下,老湘军只好退兵还营。有的营队在战斗打响后不出一步,有的刚出一队却又忽然收回,有的营队出发时,统领向营官叩头,哀求其在战场上出力。正是这种纪律松弛,指挥混乱的前因,才导致了清军五战海城而不胜的后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