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沐英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04页(2615字)

【生卒】:1345~1392

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沐英未足8岁时,父亲即病逝。时值元末战乱,沐英随母亲逃避战祸,途中母亲去世。沐英孑然一身,不知所投。正在行军的朱元璋发现沐英后,怜其孤幼,便将其收为义子,命从朱姓,名文英。从此,沐英随军生活,耳濡目染,渐习兵事,朱元璋亦着力培养,沐英便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沐英一生的重要军事业绩即是随南征将军傅友德远征云南,消灭拒不臣属明朝的梁王势力和割据大理的土酋段世。自此,沐氏世守云南,与明代相始终,为明朝南隅边陲的稳定和发展建立了功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本不欲对云南用兵,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即开始做对云南梁王势力的招谕工作,直至洪武十四年,招降连连失败后,朱元璋才下定了动武的决心。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南征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率30万大军南征。行前,朱元璋授以作战方略:用兵两路,一路由四川永宁入云南,为偏师;另一路由湖广经贵州至曲靖,为主力。曲靖是云南的咽喉,梁王必派重兵扼守,在此定有一场恶战。攻克曲靖后,主力再分为两路,一路接应四川永宁之师,使敌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另一路则直捣梁王巢穴,云南既破,大理气夺易攻,大理既下,其余部落,遣人招谕,即可不战而下。朱元璋还特别叮嘱诸将,要在按察山川形势,出奇制胜。

傅友德依嘱而行,遣部将郭英、胡海洋等出四川永宁,自己则与蓝玉、沐英率主力经湖广、贵州,直奔曲靖。果然如朱元璋所料,梁王已派其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兵10万驻守曲靖。沐英铭记朱元璋出奇制胜的嘱托,因向傅友德建议说,达里麻以我师远道而来,人困乏,又不熟山川地形,行军迟缓;而他本人则以逸待劳,又熟知山川地形,所以必然有恃无恐,有轻我之心。我如果倍道疾驰,突然出现于敌人面前,敌必然惊而失措,我则可乘隙出击。傅友德采纳了沐英的建议,即命快速行军。将至曲靖,大雾弥漫,大军仍穿雾而行。行至曲靖之白石江,雾散。达里麻突然望见明军,大吃一惊,疑为神兵天降,急忙于白石江岸列阵。傅友德欲渡江接战,沐英建议说:我军本应乘敌惊魂未定、列阵未稳之机与敌决战,然而现在我军形迹已经暴露,再渡水出击,已属不易。达里麻扼水而阵,如乘我半渡而击,于我不利。我军应整队临江,示敌以欲渡之势,吸引敌军,而别遣一支部队于江之下流潜渡,出敌背后,树旗鸣金,达里麻见状,必然如堕雾中,并遣军回救。此时,其原临水军阵已乱,我乘乱而渡,方保万全。傅友德亦予采纳。临渡之时,沐英拔剑督师,以勇猛善泳者为先锋,持长刀盾牌登岸,杀向敌阵,达里麻不支,向后退却,明军得悉数渡江。沐英率骑兵直捣达里麻中坚。此役,生擒达里麻,俘敌军两万余人,梁王精锐尽失。对于俘虏,明军全部予以遣返,俘虏便成为明军的义务宣传员,明军恩威并施,声震云南。接着,傅友德率部向乌撒,接应四川永宁的郭英部,蓝玉、沐英则率主力直下昆明,梁王计穷自尽,明军入城,秋毫无犯。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蓝玉、沐英奉命进攻大理。大理背倚点仓山,前临洱海,形势险要,大理土酋段世遣兵扼守下关,强攻无望。蓝玉、沐英则舍强攻而用智取:兵分三路,一支由洱水趋上关,以为犄角;一支间道渡河,攀援而上,绕出点仓山,立旗帜于山上;主力则由蓝玉、沐英率领强攻下关。黎明,明军旗帜树立于点仓山之上,攻下关的主力望见,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下关守军望见,十分惊慌,士气大沮。沐英抓住战机,策马渡河,一鼓作气,斩关而入。点仓山上明军见主力攻关,亦并力下攻,段世腹背受敌,渐渐不支。明军一举攻克大理,俘虏段世,继而分兵数路,扩大战果,云南悉平。

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奉命留镇云南。朝廷设立云南都指挥使司,以统帅镇守云南的军队,又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及府、州、县,以管理云南政务。沐英作为云南的军政首脑,总理军政之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云南边防,维护云南的稳定和发展。对梁王和段世势力,则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梁王家属318人俱送往京城;遣段世往山东青州,随侍齐王朱榑,给千户禄。让他们远离云南,以免后患。对云南其余各部落则采取“宣布恩信,抚而治之”的策略。对原元朝的云南官吏及各部落皆以招降为主,偶有军事打击,亦是惩办首恶,余者不问。对那些愿意臣服明朝的各族土酋,则赐以冠带,授任本府州县的地方官。起初,朱元璋命各族酋长往京师朝见,多有疑虑,不敢前行,在沐英卓有成效的民族顺抚政策的感召下,疑虑逐渐消失。普定、乌撒、东川、芒部、建昌等地的酋长都相继赴京师朝贡,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以朝服、冠带、锦绮、钞锭等物,还赐给女酋长珠翠首饰。为确保云南的稳定,沐英还在云南建立灵活有力的军事防御系统。当时留镇云南的朝廷军队只有数万人,如何部署这有限的军队保证云南的稳定,沐英煞费苦心。早在率兵进军云南时,沐英即配合军事行动,修道路、架桥梁,沟通云南各重镇。镇守期间,沐英则把部队部署在昆明、大理、曲靖、永宁等要地。每60里置一堡,设士卒屯田,形成“兵卫相属,道路易通,无事则分兵驻守,有警则合兵剿捕”的防卫格局。镇守期间,也曾多次发生土酋叛乱,沐英总是劝谕在先,用兵在后,且常常不战而屈人之兵。沐英不嗜杀戮,兵罢而抚其民,久而久之,西平侯恩威远震遐荒,“夷人畏爱,无复叛者”。沐英还注意发展生产,招徕商旅,实行军屯,减轻百姓负担。当时的云南,兵多民少,僧道及豪右广占土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若遇天灾,百姓生活无着,岁输之粮更无从征纳。所以,发展生产,军食自给,就成为治理云南的关键。沐英部署军队垦田,自楚雄至景东,每百里置一营,开荒种地。其后又在寻甸、定边、姚安、毕节、曲靖等地屯田,计达百万余亩。又劝谕农桑,修浚滇池,通盐井之利,招徕商人输米至金齿等边远地区,斗米给盐一引,后斗谷给盐一引,商人有利可图,皆勇跃输粮。由于“军食赢足”、“屯戍得宜”,所以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秩序稳定。沐英还在云南大力兴办学校,风化为之大变。

沐英中年英逝,但其用兵艺术和治军才能,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做出的卓突贡献,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上一篇:徐达 下一篇:朱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