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
书籍:文献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献学辞典》第547页(387字)
西周中期青铜器。曶(hū),为作器者名,一说应作舀。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毕沅在陕西长安所得,今已佚。据载“鼎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现有拓本传世,拓本分未剔字和剔字两种。《周金文存》所收是未剔本,虽可见可识的字较少,但保存了剔字前的原迹,对辨识误剔字、考察原来字形有参考价值。《三代吉金文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录编”所收皆为剔字本。修剔后为409字,内有重文4字,被锈掩者31字,存378字。因有锈泐,铭文有些字句难以通读。内容分三段,分别记载周王对曶的策命,曶与其它贵族进行奴隶交易及诉讼等事。在奴隶交易中,一匹马一束丝可换五个奴隶。这对研究西周奴隶社会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谭戒甫《西曶周器铭文综合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