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第183页(460字)

是各族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木垒、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最多,达近千条。总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关中地区在汉代即用井渠方式挖有“骨渠”。有些史家认为,在西汉时,井渠法已由内地传入新疆,后经新疆各族人民根据本地特点,逐渐改造完善,发展成今日的坎儿井形式。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地下渠道、涝坝和地面渠道四部分组成。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愈至下游,竖井愈浅,间距也愈短。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地下渠道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的地下水接出地面上来。有些坎儿井井口还有广阔的涝坝。林则徐曾撰文赞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今日,坎儿井依然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上一篇:黄庙 下一篇: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