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婚俗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557页(1966字)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婚姻上有早婚、重婚、近亲结婚和父母包办等陋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宣传,广大群众文化知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陋习均已废除,绝大多数能遵照《婚姻法》办事,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撒拉族的婚姻过程分三个阶段,即说亲、行聘、婚礼。(1)说亲。男方看中女方后,就央请媒人说亲。撒拉人都喜欢做媒人,认为做媒是善事,是成人之美的高尚行为。媒人要有两个,男女都可,但必须是对男女双方家庭都熟悉,在群众中有威望,为人正直,办事热情,善于辞令的人充任;请定媒人后,由媒人提两包茯茶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同意,则收下茯茶,并将茯茶分赠亲友,称为“定茶”,媒人回复男方,让作准备;过几天后,媒人第二次去女家,将男方送给女方的一对耳环,一条纱巾(或盖头)送给女家,如女家收下的话,婚事算正式订立,称“订亲”,由媒人与女家议定彩礼,并回复男方。此为婚姻的第一阶段。(2)行聘。早年从事畜牧业时,聘礼为马骡牛羊,转入农耕后改为衣料首饰等。定亲后不长时间,男方按议定时间正式向女方送彩礼,撒拉人不重彩礼重人品,送彩礼声势很大,在媒人率领下,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均为男人,但彩礼不多,四五套衣料,金戒指、耳环、手表,四块茯茶、四盒干果(冰糖、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用大木盘端着彩礼,人们兴高采烈,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受到女方及亲朋好友的热情欢迎,按待客的最高规格宴请送礼人。临返时,女方请媒人给女婿回送鞋袜一套。行聘后,男女两家通过媒人和双方阿舅决定婚期。撒拉人家舅舅的地位很高,许多家庭大事都要同舅舅商量,并由舅舅拍板才能算数。婚姻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征求舅舅的同意,才能进行。(3)结婚。婚礼一般在隆冬举行,因为这时粮油足,肉肥价廉易贮藏,农活少,人手闲;最主要的是人手齐,所有出门的人都回来了,可以使婚礼办得更加隆重热闹。婚礼仪式在女方家举行,黄昏时,新郎在亲友组成的迎亲队伍簇拥下来到女方家,女方家在院内宴请迎亲队伍,宴毕,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后由男方的亲属给新郎挂红,由一至亲伴郎陪同新郎到阿訇面前,请阿訇证婚。阿訇先询问双方父亲是否同意子女的婚事,双方父亲表示同意后,再问新郎新娘的经名,考问宗教常识,问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当双方回答同意后,阿訇查验完结婚证后即念“尼卡亥”(证婚祝词),念毕,由阿訇向屋内屋外的人撒核桃、红枣、糖果,散发“古古麻麻”,大家你争我抢,热闹非凡。婚礼仪式结束后,穿着一新、头罩面纱的新娘在女方长辈们的搀扶下,被众人簇拥着,倒退着缓步走出家门,来到迎亲的马前(今为轿车),由阿舅或哥哥抱着先绕坐骑转三圈或七圈,然后扶上马(今为汽车),女方派两个送亲人(多半是女方已婚未孕姊妹),随后是驮嫁妆的马匹(或轿车),再后是女方亲族的送亲队伍,迎亲人员则前后都有,便于招呼送亲人员,浩浩荡荡向男家进发。沿途所经村庄,若有与新娘同村的女乡亲,就要端出茶水和“比利买亥”(一种招待贵客的油拌面食),等候在路旁请大家解解渴、消消乏再赶路,热情迎送。新娘从上马离家一直到男家下马前,一直不停地哭唱“撒赫斯”(哭嫁歌),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到男家后,仍由阿舅或哥哥将新娘抱下马(今为迎出车),抱入新房炕上,不许新娘脚沾地,由送亲姐妹陪伴。尔后双方亲戚见面,男家以最隆重的礼节招待女家亲属和贵宾,宴席十分丰盛。宴毕,女方亲友被邀到男方“孔木散”内各家作客。临走时,每家要送给客人一块羊肉,称“份子肉”,居住较近的当晚回去,居住较远的当晚住男方“孔木散”各家内。新娘入了洞房,在就餐前,由男方至亲长辈向新娘祝福,然后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请新娘用饭。揭面纱用的筷子,象征吉祥如意,婆家极为珍惜,不惜破费将筷子收回珍藏。新娘用完饭,新娘的妯娌们收拾完碗筷即端一盆净水,前来向新娘讨喜钱,她们用筷子或手指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钱丢在水中(今以送红包代替),象征婆家青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结硕果,同新郎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待妯娌们离去,新郎才能进入洞房。此时,有条件的人家,还请本“孔木散”的年轻人表演“骆驼舞”和“宴席曲”,增添婚礼的欢乐气氛。第二天清晨,一对新人沐浴后先拜见公婆,新娘向公婆赠送鞋袜为见面礼,公婆也给新娘见面礼,然后拜见阿舅和至亲。当天,男方宴请宾客,整天热闹非凡,本“孔木散”各家也轮流宴请女方来宾,并向双方阿舅“抬羊背子”,表示对舅舅的敬重和感谢。婚后三天内,新娘要一直戴面纱。第三天新娘下厨做试刀面,让新郎全家品尝。这天新娘的父亲和阿舅要至男家看房,并带女儿回门,新郎也陪同前往,在娘家吃过饭后当天返回婆家。隔几天后,再到娘家住10天。至此,婚姻过程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