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域地名词典

库木吐拉千佛洞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域地名词典》第251页(844字)

位于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渭干河流经确尔达格山山口处的东崖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编号的石窟共有112个。绝大多数石窟集中在确尔达格山山口西北方向约5公里的河谷东岸上,称谷内区,它由东南方向一条蜿蜒750余米的岩壁组成。在库木吐拉石窟的大窟群之南,渭干河出山口之东的河谷上还有少量的石窟,称谷口区。“库木吐拉”,维吾尔语,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估计此名得之于口附近已毁的烽燧。石窟寺汉族僧人题记留名尤多,有的洞窟还有汉文和回鹘文或汉、龟兹、回鹘三种文字并书的题刻。库木吐拉石窟的壁画极为精美,保留壁画的洞窟有40多个。库木吐拉石窟分为早期(两晋时期)、中期(北朝到隋时期)和晚期(唐到回鹘高昌时期)。早期壁画受犍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但多用粗线条画轮廓,人物形象表情呆板,绘画技法较为粗劣。中期壁画风格有所改观,人物形象的轮廓既劲且细,有屈铁盘丝之风。人物多作深浅不同的晕染,立体感很强。用色以蓝、白、绿为主,明朗爽快。后期壁画的风格,人物形态上已扫除了原有的滞钝呆板的笔法,显得生动活泼。用线上不仅刚劲如屈铁盘丝,而且粗细相间,更为圆润。在库木吐拉石窟中,唐代壁画数量最多。与克孜尔石窟相比,库木吐拉石窟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是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唐朝风韵,集中体现了古代龟兹与中原地区的密切文化交往,出现了“西方净土”、“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经变故事画。画家以丰富的想像力,把现实和幻想糅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创作方法上,把佛和菩萨画得雍容端庄,温柔安详,充满了世间人情味。风景画出现了“远山近水”、“一摆之波,三摺之浪”的画法。楼阁房屋,“向背分明”,“深远透空”。树干山石显示出皴法的雏形,这显然是盛唐时期中原画风的反映。同时,这一时期的壁画中也有许多是中原和龟兹画风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壁画足以说明古代龟兹人民和中原人民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祖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