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域地名词典

新疆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域地名词典》第530页(657字)

古代指中国管辖的西域地区。以天山分为南北两路。汉时北路为乌孙及匈奴之一部,南路为车师、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等西域三十六国;东汉末又分为五十国。三国至晋北路为乌孙及鲜卑西部,南路为于阗、疏勒、龟兹等。北朝时北路为乌孙、高车、突厥及柔然南境。隋时北路为突厥,南路为于阗、龟兹、鄯善、疏勒等。唐时南路皆属突厥。唐太宗时于东路的伊吾、高昌及西突厥的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以辖之。西路的焉耆、龟兹、疏勒及于阗等设置安西都护府以辖之。改部落为州、县,又特置都督府于各州,统称为羁縻州。分设北庭、安西两都护府,而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后,大部分陷于吐蕃。五代时南路部分属吐蕃,北路及南路多属回鹘。宋时南路属吐蕃,北路属西辽。元时天山以北置元帅府于阿力麻里以治之,南路置元帅府于别失八里以治之,吐蕃以东地置元帅府于曲先以治之,其后大部分属察合台汗国。明时天山北路为四卫拉特,天山南路为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等。明末北路为准噶尔部势力统辖,南部为回部势力。清初北部为额鲁特四部,南部为回部。清光绪十年(1884)后,新疆始改设行省,正式定名新疆省,省下设州、府、厅。民国2年(1913)废州、府、厅而为县,全省分成伊犁、和阗、阿克苏、迪化和喀什噶尔5个道。民国5年(1916)增设塔城道;民国8年(1919)并属阿尔泰地方,增设阿山道。民国9年(1920)增设焉耆道,共8道。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除道区,改县,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5年撤省,改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上一篇:新和镇 下一篇:西域地名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