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23页(884字)

小说品种之一。以描写凭武术行侠仗义的故事为其特征。“武侠”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萌芽于战国时代。“侠”的原意是指扶持大人物的臣仆,战国时,臣仆往往凭借武力犯上作乱,“侠”的含义有了变化,如《韩非子》所谓:“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侠以武犯禁”。汉代司迁在《史记》中更进一步从人格的角度划定了“侠”的内涵和外延:一、侠主持正义,不同于豪暴之徒;二、侠勇于赴难,不同于清高之士;三、侠全凭己力,不仗恃王公权势。从而阐明了侠的本质,在观念上为武侠小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曲折过程。司马迁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为武侠小说史划出了上限,正是他作《游侠列传》标志了武侠小说的萌芽。唐代《聂隐娘传》等已由记实转为虚构,完成了游侠事迹向武侠小说的转化。宋代话本采用白话,为具体描述武术招式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强化武侠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明代出现了中国武侠小说史上最伟大的杰作《水浒传》,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的成熟:一、全面体现了司马迁所确立的“侠”的观念,展现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典型特征;二、揭示了武与侠的有机联系,侠气是习武熏陶的结果,武术的使用又受侠气支配,深化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特色。清代乾隆以后,开拓了武侠小说的新品种,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公案武侠小说,以《济公传》为代表的神怪武侠小说和以《儿女英雄传》为代表的侠情小说,构成了清代后期武侠小说的三大流变。民国以后,公案武侠小说之作日渐衰落,以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造成了中国武侠小说大繁荣的鼎盛时代。中国武侠小说虽然源远流长,但“武侠小说”这一专称或系清末由日本传入。宋、元两代称此类作品为“朴刀”、“杆棒”,明代有《剑侠传》,清代一般称“侠义小说”,清末又有人称之为“侠勇小说”或“侠情小说”,在1904年始有人论及《水浒》“遗武侠之模范”,此时日本已有标明“武侠”的小说流行。中国最早明标“武侠小说”的是1915年《小说大观》第三集发表的《傅眉史》。较日本为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