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42页(1082字)

载明崇祯金圣叹批改贯华堂原本《水浒传》卷一,金人瑞撰。在这篇序中,金圣叹着重评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云:“天下之文章,无有出于《水浒》之右者;天下格物君子,无有出于施耐庵之右者。”此序对小说的艺术分析并由此而阐发的艺术见解,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理论的一个高峰,非常值得重视和继承。基于对小说特殊性的认识,金氏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金氏认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于众多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上:“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氏对此赞叹不已。关于《水浒传》为何能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问题,金氏于序中认为,这是由于作者“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此处所云“格物”与“物格”,语出《礼·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谓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谓一旦豁然贯通,众物之理为我所知。金氏借用这一对概念,说明小说创作者在操笔之前必须研究社会生活,并且主张“澄怀格物”,意即不抱成见地客观地研究人情物理,然后才能象施耐庵一样,取得创作的成功。金氏此论,符合创作规律。金氏于序中还认为:“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关于忠,金氏解释为“率我之喜怒哀乐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忠。”关于恕,又解释为“知家国天下之人,率其喜怒哀乐无不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恕。”真率地表现自己的天性,谓之忠;推己及人,体认天下之人皆具自然天性,谓之恕。金氏认为,如此的忠恕,为格物之法的唯一途径,意即必须真诚地、不具偏见地待己待人,才能了解人、发现人的自然天性,进而也才能为小说创作做好充分准备。金氏于序中又云:“不知因缘生法,则不知忠。”所谓因缘生法,本出佛家理论,指形成百事万物不同特点的原因。金氏借此以指不同人的个性,皆因条件不同而生成,一切随因缘而起。金氏认为世上“万面不同”,小说作者必须承认这种不同,这才叫“知忠”。总之,金氏限于时代的条件,在可能的范围内,力图说明《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在塑造众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方面取得极大艺术成就,原因完全在于作者的创作准备十分充分,并且就此阐发了一些正确的观察社会、认识生活的理论,使此序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给人以启迪。金氏此序还分析了《水浒传》的字法、句法、章法、部法,并云“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写作手法问题,其中有些议论相当警策,有的则又显得琐碎皮毛。金氏的这些具体艺术分析,对后世曾产生深远影响。金圣叹为《水浒传》写的三篇序,内容各有侧重,以此序内容最为丰富,有益的见解较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