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自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51页(656字)

载《聊斋志异》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青柯亭刻本卷首,署“康熙己未春日柳泉居士题”,与他本文字小有不同。康熙己未,公元1679年。柳泉居士,蒲松龄别号。蒲松龄榜其书斋曰聊斋,《聊斋自志》,蒲氏自述其生平与着书宗旨之文。蒲氏自述其生平云:“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字里行间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两相印证,可见上引“自志”中数语,实为愤世嫉俗之词,而非自叹身世之言。在这种思想基础上,蒲松龄“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孤愤者,愤孤直不容于时也。这也正如蒲氏《孤愤》所言:“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蒲松龄将《聊斋志异》称为“孤愤之书”,自比为《幽冥录》、《夷坚志》,这就是说,表面上搜神谈鬼的小说,作者实有深沉之寄托于其中,这些自序式说明,揭示了《聊斋志异》这部巨作的精神实质。《聊斋自志》还说明了作者的艺术爱好与倾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自志》还表明,民间传说、群众口头创作是《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之一,并表明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实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创造的过程。《自志》是一篇帮助人们认识《聊斋志异》的重要文献,它所阐明的创作思想,是对古代发愤着书传统的继承,同强调小说必须起劝惩作用的创作主张,大异其趣。

上一篇:读三国志法 下一篇:聊斋志异·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