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结构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78页(1507字)

曹雪芹《红楼梦》(未遭程高本伪续改篡的)原着,本身具有独特而繁复的结构组织。在红学领域中,探佚学与结构学是最新兴起建立的一双姊妹分支专学。此二支新专学,对理解曹雪芹的真正意旨与独创笔法,极关重要。曹雪芹原书,在结构上的巨大特点,粗列可有如下十一条:(1)全书为多维(Polydimensions)立体多线多层次交织递进结构法,有异于一般单线单层平面联缀结构。

(2)全书分三大主线,由两大主角分领。三大主线为:石头的自传故事,家亡,人散。两大主角为:宝玉,凤姐。凤姐领“家亡”线,宝玉领“人散”线。“石头的故事”则有广狭二义,狭义为宝玉一生之经历,广义为总包三线而涵盖全书首尾之石头自述。

(3)“家亡”线,涉宁荣二府之间、荣府长房二房之间、二房嫡庶之间,层层矛盾冲突,涉上中下主奴之复杂构陷争斗,并涉府内外勾结、政治斗争等等繁复因由情状。

(4)“人散”线涉全部一百零八名女子不幸命运结局,——其108之数,实由《水浒》之108位人物而得思构想。

(5)全书女子人物为108数,全书回数亦随之而定为108回。女子人物以“十二”钗为单位,而以正、副、又副、三副……以至八副分次列之,即共计“九”层“十二钗”。因此,108回之书文,亦构成9×12=108之数式,每九回为一大段落,为一个艺术节奏。

(6)全书108回分为前后两大“扇”,每扇各54回。两扇文情事迹,构成大对称法则,此法则产生于本书内容实际,即:盛衰,荣枯,炎凉,聚散,悲欢,离合……,此为全书总纲领,总脉络。

(7)大对称法则,不仅指人物事迹,前后皆成对比对照,文情皆有对应点,又不仅指雪芹擅场的“草灰线”,“伏脉千里”,“特犯不犯”等精彩设计,而且更指他独创的“呼应多层次笔法”,如前文单看亦自成章,自完自足,但阅至后文,方知其字字呼应,句句映射,前文之深层意义,至后方能尽显。

(8)“石头——宝玉”一线,与凤姐一线,各具三阶段布局。凤姐经历即“一从二令三人木”(初“三从”,次号令,终被休)。宝玉则经历“黛、钗、湘”三种悲欢离合。钗为“过渡”人物,主角黛、湘,即怡红院中“蕉棠两植”所象征之要义。

(9)全书时序分明,而以“春”、“秋”为两大关目,又以元宵节代表春荣,以中秋节代表秋肃。盛衰冷暖,全以此为眼目。全书正面叙写之重要元宵与中秋,应各有三次,而先后情景天壤之别矣。

(10)全书用“四起四结法”:①第一回“楔子”,——石头故事(宝玉自况)线的起头;②第六回——“家亡”线的起头;③第十七、十八回——“人散”线的起头;④第三十七回——总揽全局的“格局”(以诗词韵语的民族文化形式来作艺术节奏的特殊表现法)的起头。⑤“四起”,在后半部书中皆有对应点,即大对称章法上的呼应辉映,成为“四结”。以上十大结构特点之外,还有全书异名之意义与关系的一层,也属于结构学的范围,列表如下:

这种繁富、精严、巧妙、优美的结构法则,是人类文学现象上仅见的实例,最大的奇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