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9页(2388字)
【生卒】:1898—1958
【介绍】: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古典小说研究学者,藏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子汶等。又有纫秋山馆、幽芳阁、玄览堂等斋名。祖籍福建长乐。世人因称“长乐郑氏”。生于浙江永嘉县(温州)。童年失怙,靠叔父接济,勉强读完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课余多读西方社会学着作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受到启蒙教育。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1919年至1920年与瞿秋白等先后编辑《新中国》、《新社会》、《人道月刊》,提倡社会改造。参加李大钊在北大秘密主持的社会主义研究会。1920年11月,与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毕业后由沈雁冰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主编相当于文学研究会机关报的《文学旬刊》(上海《时事新报》附刊),在初期新文学运动中很有影响。又主编《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起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写了大量的文学论着和评论文章,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重要倡导者之一。1925年五卅惨案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抨击帝国主义暴行。未久即被迫停刊。同年,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又与郭沫若等人签名人权保障宣言。1927年2月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着作人公会,这个组织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五月去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变文、戏曲等书籍。次年回上海,参加发起中国着作者协会,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任北京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1935年春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并主编大型丛刊《世界文库》。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参加创办《救亡日报》。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又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1949年2月,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作协)常务委员。建国后先后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联、阿富汗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整理古籍中尤其着重于古典小说,从二十年代开始他作的很多研究工作多是开拓性的:一、郑氏自1925年即开始撰写中国通俗小说提要,并随写随在《时事新报》的《鉴赏周刊》连续发表。整理繁多的中国古典小说,不能不由编目和撰写提要开始,以打下基础。郑氏是这一领域早期少数开拓者之一。后因去欧洲避难,以致这一工作中断,只写成由《开辟演义》至《杨家将传》二十种讲史小说。此种浩大工程自非一人一时所可毕业,但他已有分类设想,又创了简述各书故事内容,附论小说来源,创作年代、版本,作者生平等的着录体例。他的这一工作产生很长远的影响,使其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断有人在继续这一事业。二、郑氏旅欧期间,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访读中国古籍,阅读了该馆所藏全部通俗小说和戏曲,就其“罕见的或可注意的,可研究的”写了笔记,计长篇小说二十四种,短篇小说七种,多为国内稀见之本,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发表,题为《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对每一种书均详记作者、版本、内容,有时也加以适当的评论。过去虽也有人介绍过海外藏书,但并非以小说书为主,数量不多,介绍亦简略。郑氏的介绍使国内研究通俗小说者知道国内说部佚亡之书,国外常常尚有珍藏,由此引起出国访阅小说书的兴趣,这种域外研究报告的整理古籍小说的方法,郑氏是开创者之一。三、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郑氏从事古典小说的系统研究,撰写了多篇专题论文,如《水浒传的演化》、《三国志演义的演化》、《西游记的演化》等都是从研究版本和分析、比较内容来考察这些小说的演变过程;《明清二代的平话集》则是综览平话总集、选集的全貌。这些成果充实了古典小说研究的园圃,给后来的研究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开拓了道路。四、整理校点古典小说,郑氏起步亦早,1928年在商务印务馆出版有《中国短篇小说集》5册,包括汉魏到清代的平话和文言小说。《世界文库》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着作都是由他校辑和标点的,他是最早校勘标点《金瓶梅词话》的人(1936)。他并校勘标点《警世通言》四十卷,《醒世恒言》四十卷(均1936)。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一百回,整理和标点都由郑氏负责,并有他1953年写的序。
郑氏为藏书一生辛劳,节衣缩食,工资收入及稿酬等全部用于购书。郑氏藏书有三特色,一、小说书多,不论铅石印本,或一书有数种版本,皆予收藏。二、多收插图书,即残失半帙亦收。三、很多藏书家不注重的唱本,子弟书等通俗读物,他遇到必收。他藏书是为了研究学问。郑谢世后藏书由其家属全部献给国家,编有《西谛书目》,其中子部小说类主要为各种版本的通俗小说即达七百三十多种,是重要的极有参考价值的藏书书目,由此也可见到搜集时的辛苦。郑氏藏小说书的插图部分收录在他编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中》,未编录者尚多。
郑氏一生着作等身,除以上已引述者外,重要者尚有《中国文学史》(1930),《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初版本北京朴社1932;再版本作家出版社1957),《中国俗文学史》(1938)及《中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