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版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99页(708字)

版本名称。清末铅石印刷逐渐盛行,当时俗谓“洋板”。与刻本相较,字体小,每页容字增多,相对节省用纸;又可大量印行,且出书周期缩短,因而成本降低,售价较廉。此特别适合于小说书的出版。但石印本小说有时字小行密,阅读吃力。初期铅印如《申报馆仿聚珍版丛书》,字体不够整齐,着墨浓淡不匀。且不论石印铅印,均各泛油浸渍,油气使人不快(过去每以字大行疏、墨黑如漆,墨香四溢,来称赞精刻本的好处),不受习惯于阅读木版书读者的欢迎。文(禹门)批评《金瓶梅》第51回中批语内说:“书架上皆看过多遍者,少泉带来之《西游补》、《后水浒》、《红楼梦补》亦俱曾寓目者。且系‘洋版’、懒于翻阅。”此批评之后有刘辉按语,云此批“写于光绪五年(1879)八月初四日。”(据刘辉着《金瓶梅成书与版本研究》)可见当时某些人对“洋版”的态度。

其实有些书坊翻刻的小说,其刻印之粗劣远不如印刷精致的石印本,如点石斋的石印本不仅印刷精美,且字也写得工整。有人指刻本之外,统为“洋板”。王汉章《中国近三十年之出版界》(《华北编译馆馆刊》二之十,1943。《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收此文改题《刊印总述》)所指之“洋版”包括三种书:一、“铅印之类”。区别为“(一)铅字,(二)正楷,(三)仿宋”(按:此只是字体的不同);二、“石印之类”指石印影印及一切与照相有关的印刷。

(按:此指铜板、玻璃板亦称珂罗版、金属板、胶板即橡皮板),三、“杂印之类”指毛笔或铁笔的各种油印,(誊写版)。此可见40年代初某些人的“洋版”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