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刻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00页(1154字)

版本名称。日本刻印的汉文书籍(主要是翻刻)称和刻本,通常也称为日本刻本或东洋本。17世纪到18世纪初,已有多种中国书籍,尤其是多种小说书流入日本,受到日本人的欢迎。日人荒井廉平在《翻刻〈虞初新志〉序》中说:“《虞初新志》舶来已久,其事悉奇,其文皆隽,览者莫不拍案一惊,为小说家珍珠船以购之,是以其书日乏而价亦跃,人颇窘焉。”(原文)由此可以见到日本读者急欲购买中国小说的迫切心情,也就可以理解日本书坊为什么多翻刻中国小说。日本刻本的特点:①刻工一般都比较细致,字体多软体,字体结构严谨,纤瘦妩媚,如日本宝历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阃娱情传》(即《如意君传》);间有刻本用硬体,也以近长宋字的居多,并不板滞生硬。如日本浪华河内书房刻《虞初新志》(荒井廉平训点)。和刻本印工精巧,多用美浓纸(日本皮纸)洁白细薄有韧性。装订有明显特色,与中国线装书不同,极容易辨识,另见《和装》条。②中国、日本所用汉字虽同,而语法有异,且通古文的日本“汉学家”又未必熟悉白话文及口语中的词话,因此日本刻本有一种“训点”或称为“训注”的办法,即在行间加以符号或数字,调换句中各字先后,以迁就日文文法,使读者得以顺利阅读;又有某些词语,仅凭汉字单词不能理解,则在其旁用假名(日文字母)注上相应的含义,通称为“国字旁译”,简称作“译”。如日本宝历九年平安青云馆刻本《通俗醉菩提全传》5卷,题“碧玉江散人译”;日本明和二年京师风月堂刻本《照世杯》4卷,题“孔雀道人译”。又如日本宝永二年(1705,康熙四十四年)青心阁刻本《肉蒲团》,大题下双行小字:“一名《觉后禅》,全四册”,封面框外横题:“天下第一风流小说”。框内署题:“明情隐先生编次,日本俦翠楼主人译。”卷首并有俦翠楼主人序。按:此书香港联合出版社有影印本,已不见有训点,是影印时用白粉把训点涂去了。以上三书之“译”,并非如今日之“翻译”,把中文译为日文,或把日文译为中文。乃是日本“国字旁译”的“译”。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十《附录》有《日本训译中国小说目录》,为日本仓石武四郎撰,未记撰于何年。现流行各地的影印“和刻本”,如《杏花天全传》、《绣榻野史》等多种,原刊本国内久佚或极稀见,而赖日本刻本传世,尚可知其内容,仓石目则多未着录。

日本亦有活字本,如《痴婆子传》。虽然不是“刻本”,一般也笼统称之为“和刻本”。但着录时应明确称之为“日本活字本”,不应称为和刻本。

日本训译中国小说,亦多有铅印本。如日本大桥穆训点《燕山外史》2卷,有东京文求堂铅印本。着录时或称日本铅印本,或称日本排印本,而不能误称为和刻本。

上一篇:影抄本 下一篇:和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