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79页(1268字)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着录曰:“《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另道家类着录曰:“《鬻子》二十二篇(名,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汉以后二书皆佚而仅存佚文一卷。《隋书·经籍志》入道家类,《旧唐书·经籍志》改入小说家类,《新唐书·艺文志》复入道家类。今传《鬻子注》一卷十四篇乃出于唐华州郑县尉逢行珪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所进本。逢序亦认为此书属道家。后来学者研究多认为道家类《鬻子》汉以后已失传(仅他书所引个别佚文尚存,如《列子》所引三条即黄老意)。今传本乃小说家之《鬻子说》,故内容与黄老思想不合。鬻熊乃楚之先祖,殷末周初时人,曾为周文王师。至其曾孙熊绎才被周成王封于楚。鬻熊既为周初名人,其有关传闻必然不少。先秦文人加以搜集,各取所需,托其名成书者非止一本,遂有道家之《鬻子》和小说家之《鬻子说》并存。班固仅指出后者为“后世所加”,然道家之《鬻子》未必非托名之作。刘勰《文心雕·诸子》曰:“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案当为“目”)肇始,莫先于兹。”所言有理。至于成书之时代下限,《四库提要》疑今传本是唐以来好事者伪撰的说法过分。《贾子新书》已引及小说家的《鬻子》,则此书必成于先秦时。现存《鬻子》版本重要者有《道藏》本、《守山阁丛书》本、《诸子汇函》本、《四库全书》本、《廿二子全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今传本有逢行珪序及其永徽四年《进鬻子表》。据逢序可知唐初《鬻子》已残缺,经他整理作注的本子目录为: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大道文王问第八,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禹政第六,汤政天下至纣第七,上禹政第六,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慎诛鲁周公第六。以上共十四篇。如此混乱颠倒的篇目极少见,历来成为致疑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库提要》甚至认为是“故为佚脱错乱之状”,“篇名冗赘”而“每篇寥寥数言”“决非三代之文”。对此,早在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就提出过一种解释,认为逢行珪乃是把篇次与篇内章次并提,故篇名末之第五、第八等字样乃指篇中章次,非篇次。此说解决了目录中第五、第八……次序混乱和三个第五、三个第七、三个第六的疑问,也解决了每篇寥寥数言的问题。盖篇内一章,自必篇幅短小,古小说体例如此。此说还有助于解释原本十九篇,今本已十四篇何以看来残缺严重的问题。今本仅相当于原书中十四章而非十四篇,当然难窥原书全貌。现存本的篇目将序数外似可分为三部分。其五帝三王传政、禹政、汤政、周政是论历代帝王政治得失的,是自成体系的篇名。其撰吏、大道、贵道、守道、道符、数始、慎诛又像是战国诸子习用的篇名命名法,是又一体系。其文王问、曲阜鲁周公政、五帝治天下、天下至纣、汤治天下理、鲁周公等大约是篇中章次名。全书内容皆体现了积极从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治国者参考的思想,完全不像黄老学说的主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