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620页(3231字)

元末明初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作者,明人记载不一。郎瑛《七修类稿》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说作者是罗贯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1928年10月8日《新闻报》“快活林”副刊发表了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一文,引用了淮安王道生作的《施耐庵墓志》与淮安袁吉人编的《耐庵小史》,还有“施氏后人”口述的《施氏世籍》。1952年、1962年、1981年又进行了三次调查,发现了新的文物史料。只是这许多文物史料,彼此存在着矛盾,又不能确切证明苏北施彦端即为作《水浒传》的施耐庵,所以,作者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形成、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宋江等起义的事迹,早在南宋,已经有人记载。如王偶《东都事略》云:“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卷十一《徽宗纪》)又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卷一百三《侯蒙传》)李埴《皇宋十朝纲要》亦载:“(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海州。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这些记载,又见于元人脱脱等编的《宋史》。由于宋江这支队伍影响颇大,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传者不免增益、渲染,逐渐形成了自成段落的故事。宋末元初人罗烨的《醉翁谈录》所载的《石头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便是当时说话艺人讲说的水浒故事。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宋末元初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元代杂剧盛行,《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论着记载了25种水浒题材的剧目。这些剧本大都散佚,现今保存的有《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康进之)、《同乐院燕青博》(李文蔚)、《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李致远)、《争报恩三下山》(无名氏)等剧。这些剧本中的水浒英雄已增加到108人,即所谓“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并写梁山泊有“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和“替天行道”的忠义堂。因而可以推断,水浒故事传至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浒传》的规模。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最后整理再创作,是由文人完成的。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方腊及结局。《水浒传》的版本,极为复杂,又分为繁本和简本。究竟先有繁本还是先有简本,研究者争论十分激烈。范宁通过版本源流的论证,写出《水浒传版本源流考》一文,认为《水浒传》今存版本中,郑振铎收藏的二十卷本的残册5回,刻印较早,它和明容与堂刻一百回本、移置天都外臣序的清康熙石渠阁补刊本是同一个系统的本子。容与堂后来又印了一个挖补修改本,是后来四知馆刻本的底本。这是《水浒传》版本演变的一条主线。另外嘉靖时郭勋以二十卷本为底本,略加修改,削去致语,移置阎婆事,即所谓郭勋刻本。万历年间大涤余人翻刻郭勋本,前有天都外臣序。明末清初芥子园又翻刻大涤余人序本,并加上“李卓吾批评”字样。“五四”后李玄伯以大涤余人序残本配搭上百二十回本,成《百回本水浒》,也属于这个系统。明杨定见以大涤余人序本为基础,加上田虎、王庆故事,并修订改写,成为今天流行的百二十回本。金圣叹的七十五回本是腰斩百二十回本的结果。以繁本为底本,插入田虎、王庆故事而成各种简本,应以《水浒志传评林》为最早。

对于《水浒传》主题的研究,“农民起义说”是建国以来最先出现、而且始终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主张此说者有茅盾、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路工等人。其次是“市民说”,认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主张此说者有伊永文、欧阳健、萧相恺、王开富等人。第三是“忠奸斗争说”,认为《水浒传》所表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忠和奸的斗争。早在明代,汪道昆、李贽为了同封建卫道者诋毁《水浒传》为“诲盗”之作的论调相抗衡,即已提出此说。近几年来,刘烈茂、侯民治、孙一珍、王齐洲、凌廷佐等,又从各自的方面,对这种主张作了论述。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讨论,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各种意见都具备相对的真理性,都对《水浒传》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诸说,实际上又存在着彼此互相包容的事实。比如,“农民起义说”并不否认《水浒传》中确实反映了某些市民意识;“为市民写心说”也不会反对《水浒传》写了“忠奸斗争”的内容。各种意见相互批判又相互宽容,正是多元化的互补的两个方面。

《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故事极富传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变化莫测。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等,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但《水浒传》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而迎合群众的,而是紧紧围绕着“官逼民反”的思想,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武松、林冲、卢俊义三人都武艺高强,都受过官府的陷害,被充过军,而武松和林冲、卢俊义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单就林冲和卢俊义两人来说,林冲的反抗性又较卢俊义为强。又如鲁智深、武松、李逵三人,都是性情刚直,好打不平,不畏强暴,不避危难,但他们又各有其特点。鲁智深军官出身,阅历较深,富有正义感,虽然性格急躁,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有时又很细心机智。武松性情刚强,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在行动上有时表现得粗鲁蛮横,但到为兄报仇,杀潘金莲时,又表现得很有心计。而李逵则和两人大不相同,憨直、刚强、粗心、大胆,打起仗来,勇猛无比,一味蛮干,不计后果,是个真正的粗人。《水浒传》对英雄人物个性特点的描绘,真正作到毫发不失,这就更加强了这些形象的动人力量。

《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其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练、准确、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维妙维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特别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鲁迅曾经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水浒传》对明清农民起义有巨大的鼓舞作用。从明末李自成起义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甚至民间秘密的反清组织天地会等,无不受其影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说唐》、《杨家将》、《说岳》、《水浒后传》等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影响。戏剧方面《宝剑记》、《义侠记》等都是有关水浒的剧目。民间文艺中吸取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更是屡见不鲜。

上一篇:三遂平妖传(整理本) 下一篇:宋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