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五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43页(576字)

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三侠五义》的改订本。一百二十回。《三侠五义》刊行十年后,即光绪十五年(1889),清人俞樾(曲园)在肯定该书“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的同时,又认为其中第一回“狸太子”情节“殊涉不经”,“乃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别撰第一回”。又改颜查散为颜眘敏。尤以为南侠、北侠、双侠名为“三侠”实为四人,名实未为相符,于是增黑狐妖智仕、小诸葛沈仲元、小义士艾统称七侠,易其书名为《七侠五义》,同年印本问世,首载俞曲园作《重编〈七侠五义〉序》,与《三侠五义》并传。有上海广百宋斋印本。《七侠五义》除上述变动,其它概如《三侠五义》。对俞氏的改动,有不同的评价。胡适认为:原本确有胜过改本之处。就是俞氏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胡适文存》三集卷六)。黄摩西《小说小话》也说:“常笑曲园赅博而不知有三王(禹、汤、文、武亦四人,三侠盖用其例)岂非怪事。”从实际影响看,《七侠五义》虽盛于南方,但京剧仍一直以《三侠五义》为底本,上演《狸猫换太子》,并经久不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亚东图书馆请俞平伯(俞曲园的曾孙)标点此书,仍以《三侠五义》为底本。但俞曲园以清代经学大师的地位,盛赞一部民间平话小说,并亲手加以改订刊行,无疑大大有助于该书的广为流传,扩大了其社会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