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85页(1282字)

(1857-1909)晚清着名小说家。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人博学多闻,研究过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先后在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做过幕宾。1908年以“私售仓粟”罪被充军新疆,于次年病逝。刘鹗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857至1876)。本时期内有三年随其父在河南任所生活,其它大部分时间则往来于故乡和任所之间。刘鹗从小性情脱略,不尚规矩,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故能博览群书、识见不凡。第二时期(1877至1883)。这六、七年间大多是在淮安度过的,有时亦去“太谷学派”传人李川那里受教。故他于精研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兵法外,对哲学也深有探究。第三时期(1884至1887)。刘鹗父亲病故。鹗开烟草店于淮安城之南市桥,仅一年即告破产。1885年赴扬州,寄居姑母家中,并挂牌行医。后去南京应考,中途退场。1886年到上海与友人同创石昌书局,为中国石印印刷事业之始。次年因事涉讼关闭。第四时期(1888至1896)。因治河有功,任三省河图局董事,并被山东巡抚张曜调到济南,以同知衔任黄河下游提调,后又保升知府衔。1892年,母丧守制,回淮安。不久,以“奇材异能”被保送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其后在两江总督张之洞手下参与谋划工作,建议利用外资兴办京汉铁路,由外商自行建筑,三十年后无条件收回。因故未成。又入北京筹划建设京浦铁路,遭同乡京官反对致败。同时期,学术成就亦有可观,先后撰有《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勾股天玄草》、《弧角三术》、《铁云藏龟》等着作。第五时期(1897至1907)。这段时间刘鄂除经营一些实业外,主要事迹可用罗振玉《刘铁云传》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联军入都城,两宫西幸。都人苦饥,道殣相望。君乃挟资入国门,议振恤。适太仓为俄军所据,欧人不食米,君请于俄军,以贱价尽得之,粜诸民,民赖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于人者实在此事,而数年后柄臣某乃以私售仓粟罪,致流新疆死矣。”鹗生当乱世,锐意革新;迭遭诽谤,百折不挠。以山西路矿而担“汉奸”罪名,更因赈灾救民致流新疆而死。他不得已才用小说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苍凉的身世之感、发泄他的深哀巨痛、寄托他的家国之思。刘鹗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先行者。但他也难免受着传统文化的束缚。他是非宗教哲学流派——太谷学派的弟子。太谷学派吸收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因而,他对革命党人持反对态度。他深恐革命所带来的破坏。在刘鹗的理念中,革命党人是一群不相信鬼神的破坏者,是人类进步的毁灭者。他认为所谓革命不过是借别人的血来为自己谋利益。这种观念在他的《老残游记》中有明确的流露。这当然是刘鹗偏颇的地方。刘鹗是一个十分复杂、丰富、矛盾的过渡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现代世界里;另一方面,他既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他“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由于他生活在“双重价值系统”中,故他常常遭遇到“价值的困窘”,常常感到深刻的苦痛,常常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常常有一种一般人难以体验的苍凉、悲壮的心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