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农业和农民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民族辞典》第304页(830字)
早期的哈萨克族都从事畜牧业生产。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伊犁和塔城地区有一部分因战争、迁徙和天灾而失去牲畜的哈萨克牧民走投无路,始而为汉族、锡伯、回族做长工、短工,后来自己开荒种地,逐渐成了农民。最多的是民国初年,俄国为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镇压革命运动,向哈萨克族大量征兵。巴尔喀什湖和哈拉湖一带的哈萨克人群起反抗,杀死俄国征兵官员或驻军,向东迁徙。俄国派大军追杀,哈萨克族因而仓皇逃入我国境内。据杨增新向国民政府呈报的材料,伊犁、塔城和喀什的哈萨克难民竟达20万之多。其中不少人无衣无食,又逢寒冬,饿死、冻死者极多。中国境内的牧主和富牧又不可能雇用这么多牧工,于是,第二年春天就有不少人靠打长工、短工度日。后来虽有一半多哈萨克被遣送回国,但仍有近一半人坚决不走。除一些人逐渐有了一些牲畜,仍当牧民外,有不少哈萨克入转业为农民,其中最多的是今伊犁的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塔城的塔城县和额敏县。金树仁、盛世才、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反动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又因为战乱频仍,许多失去牲畜的哈萨克牧民也被迫转营农业。尤以伊犁和塔城这两个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改营农业生产的人更多。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哈萨克族农业区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和政府在哈萨克牧区提倡“定居游牧”,一些定居的多余劳力也开始从事农业,亦农亦牧,半农半牧的人户不断增加。据1957年伊犁地区的新源和特克斯两县的统计,从事农业或兼营农业的哈萨克人户,已占总人口的85%,纯粹游牧的人户,只占总数的15%。阿勒泰地区从事农业或兼营农业的人户,虽然比不上伊犁和塔城,也在不断增加。哈萨克族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豌豆、油菜、葵花、土豆,近年也开始试种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由于兴修水利、改良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方法,应用新式农机具,哈萨克族农业区的生产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率也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