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问世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5页(682字)
《庄子》亦名《南华经》、《南华真经》。战国时道家主要着作。庄周及其后学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52篇。历代注本歧出,郭象注本为今通行本。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说内篇为庄周所着,外、杂篇杂有其门人及后学的作品。一说内、外、杂诸篇均反映庄周的思想。《庄子》一书多采寓言阐发所论,为文汪洋恣肆,极富想象力,为历代文人学士所重视。在六朝遂成为士人必读之书,并作为“玄学馆”的主要教材之一。唐玄宗时,列入崇玄学。教学内容由玄宗亲试,学习出色者入等授官。在教育思想方面,《庄子》中具较高研究价值的主要篇章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则阳》、《庚桑楚》、《秋水》、《渔父》、《知北游》、《在宥》等。这些篇目的主要观点是:主张以道为师,因乎自然,教育要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而引导。提出认知学习是否可能的相对主义观点。追求培养具有“三无”品格的人的教育目标,即培养“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倡导“忘形”、“无情”、不计功名、无所作为、自由逍遥的人格理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最高境界。强调坐忘、心斋的直观学习方法。鼓吹去除功利目的的精神之美。《庄子》中的学说还成为魏晋玄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庄子》与《老子》一起作为道家的重要着作,深刻影响了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