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佛教寺院教育的形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44页(646字)

佛教在印度最初是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成的流派之一,后逐渐自成一体,到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后,佛教及佛教寺院尤为发达,佛教教育易于推行。佛教寺院常建于距离城镇不太远的地方,以方便信教弟子参与佛事活动。寺院一般设有经堂、会议室、寝室、储备室、修行室、花园及沐浴设施等,极便于僧侣修行和学习使用。

寺院重视信仰的培养,因而修行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以养成善良行为,继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并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沐浴、斋戒、行乞、礼佛,此是寺院教育每日进行的内容。僧徒每日清晨起床即沐浴,尔后须对佛像斋戒,下午僧徒还须在各房内巡行时诵经并向众佛焚香献花。此外还有僧徒单独举行礼佛活动,即静坐、面佛、祝祷朝庙、跪拜等。作为教育的手段,佛教寺院还要求僧徒行乞。行乞时须着袈裟,持钵,举止须庄重谨慎,态度须极度谦逊。此外,书本学习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之渊源。同时,婆罗门教教育中的逻辑学、数学、天文学等也作为佛教寺院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为保争论有成效,要求议题要有价值,地点要为学者集合之所,发言要有例证、有理由、有层次、有结论等。达到高级教育水平、最为出名的寺院有位于北印度的那烂陀寺、学术水平可与那烂陀寺匹敌的瓦拉比寺、与那烂陀寺交往密切频繁并互换教师的韦克拉西拉寺。包括佛教寺院教育在内的佛教教育构成了古代印度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大阶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