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双重职业训练体系的形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358页(1143字)

在德国,随着1873年工业革命完成和早期工业化实现,开始了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大约自1873年延续到1895年。

在向“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工业的膨胀,劳动分工的加强,新生产方式的采用,使大多数工人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成为必要。为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产生了系统的工业企业训练和按专业组织的职业学校,并产生了企业-学校训练体系。

1877~1878年企业-学校训练体系产生。1878年,普鲁士经济部长颁布了关于国家铁路管理部门所属训练工场里工人训练的规定,这就是工业企业一方训练的开始。在学校训练方面,则以比歇尔于187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艺术教育问题与工业的衰落》的文章为标志。在文章里,比歇尔主张按“职业”训练工人。在此之前,真正从具体“职业”出发安排职业训练尚未有人提过。

1920年,帝国学校工作会议决定将进修学校改称“职业学校”。但直到1938年有关德意志帝国职业学校义务教育的法律公布,才在法律意义上有了“双重职业训练体系”。双重职业训练体系所体现的意图是教育体系与职业体系在组织上联系起来。在该体系里,关系到实践的一部分训练是由私人组织的,体现了原则上具有社会体系的特征和私人与国家的双重性。具体地说,双重职业训练体系的双重性包括:①企业与学校两种训练的场所的分立。②理论训练与接近劳动岗位的实践训练分立。③企业训练章程与学校教学计划分立。④企业训练人员与职业学校教师分立。⑤个别企业提供的训练资金与国家提供的训练资金分立。⑥私人经济的训练计划与国家训练计划分立。⑦企业的权限与国家的权限分立。

一般认为,1939年是企业一学校双重职业训练体系完全形成的一年,其标志是:在学校方面,1938年实行了普及职业学校义务教育;相应地,在企业方面,德国技术教育委员会这个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机构认为“训练职业”的确定已接近完成。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双重职业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式。目前,“双重职业训练体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它的优越性最主要的一点是:它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企业各方的通力合作,所以它对经济部门需要的反应十分敏感,能及时估计到职业结构的变动和劳动市场的需要,并能相应地随时抛弃过时的或显得多余的训练职业及其训练章程而以新的取代。就这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十分灵活和高效能的训练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