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协会组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692页(873字)
1938年,各种不同的因素都要求澳大利亚进行教育改革,经济危机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就是产生教育改革的动力之一;对外国教育发展趋势的追逐则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的另一原因。193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从1939年起最低离校年龄提高至15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影响了这一法案的实施。1936年召开的澳大利亚教育总长大会达成共识,认为应该提高最低离校年龄。1937年新教育会在各州的活动进一步加快了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的步伐。许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了公共演讲,在1938年间,澳大利亚各州都组建了新教育会分会。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CER)是位于墨尔本的一个教育研究专门组织,赞助了1937年召开的新教育会国际大会,也支持在澳大利亚推行进步主义教育原则。在澳大利亚各州中,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和塔斯马尼亚州的教育改革愿望最强。在这种背景下,维多利亚州在1938年组建了教育改革协会(Education Reform Association),由教师工会紧密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教育改革协会有1170名城市会员和400名农村会员,它的教育改革主张是:缩减班级规模,提高最低离校年龄,重构中等教育。教育改革协会在1939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增加教育设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好保障,也是解决和平时期复杂问题的答案,教育和民主是息息相关的。1943~1945年间,教育改革协会对改善维多利亚州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该州的公共教育委员会(Council of Public Education)在1945年初发布了《维多利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该报告正是教育改革协会的教改主张的体现。尽管1938~1947年间,澳大利亚具有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改革则面临着一些障碍:一是缺乏经费;二是现有的考试制度对中等学校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三是保守的非工党政府对教育改革持谨慎态度,这在政治上限制了改革的力度;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一些改革建议不能付诸实施。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改革教育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