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0页(856字)

【生卒】:1915—

【介绍】:

60年代以来法国着名的结构主义美学家、文学理论家和符号学家。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古典文学。现任巴黎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30多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论着,如《作品的零度》、《论拉辛》、《批判与真理》和《本文的喜悦》等等。他在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西方有些人认为他在美学、文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具有“认识论上的革命”的意义。从结构主义内部来看,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具有更强烈的索绪尔特点。实际上,他比索绪尔本人更加强调结构主义语言学。比如索绪尔只是把语言学看成是他理想中广义符号学的一部分,但巴尔特则倒过来把符号学当作是广义语言学的一部分。在巴尔特看来,与文学上惯用的那种描述性手法作斗争是改造现实的途径。他曾把全部客观实在简单归结为符号学的“本文”这个基本概念,成为神秘性的语言现象。也就是他从结构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符号学分析,忽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重视研究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层次。他认为,作家的艺术作品是由能指而非所指组成的。他反复强调说,重要的是“怎样”,而不是“什么”。比如画家要我们观看他们对色、形、构图的用法,而不是“通过”他们的绘画去观看在此之外的什么东西。正是由于巴尔特等人的提倡,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符号学方法表现出日益浓烈的兴趣,从而迅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文艺表达系统本身来了。这种理论已经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以研究客观世界为主,也不像现象学存在主义那样以研究主观世界为主,而是注重于主、客观的中介地带,即所谓符号学地带。为了要同50年代英美只注重研究个别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新批评派相区别,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这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被西方人称作新批评派。现在,西方有不少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家,既承认事物有可以辨认的客观结构,也重视人类心智认识事物的结构,他们强调系统和结构的分析,力图在文学内部的模式演变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因而在形式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合理因素。

上一篇:巴贝夫 下一篇:巴格达学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