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63页(1629字)
50年代中期,在东欧出现的一股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兰的沙夫、科拉科夫斯基,匈牙利的卢卡奇、赫勒尔,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西克、马赫维奇,民主德国的布洛赫、巴罗、哈利希等。这些人都已先后被开除出党,或受到党纪处分,有些人流亡到了西方。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的推动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一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当时,许多哲学家都卷入了这一运动,其中一些人在批判斯大林的过程中越走越远,以至同当局的政治路线发生直接冲突。他们开始是把斯大林和列宁主义对立起来,指责斯大林背离了列宁主义原则,而后来则把斯大林的过失同列宁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放弃列宁主义旗帜,主张回到所谓“真正的列宁主义”;由批判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而片面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走向否定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这股思潮在群众中造成了思想混乱。
匈牙利事件后,东欧各国党对在反斯大林运动中出现的自由化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一些人采取了严厉的组织措施,如不让卢卡奇登记党证,开除赫勒尔党籍等。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们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进一步从理论上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了,先后抛出了一系列很有份量的理论着作。沙夫的《人的哲学》(1961)、《马克思主义和人类个体》(1965)、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1963)、赫勒尔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1967)、卢卡奇再版了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1967),等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发展。其基本哲学观点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体相似,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对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反映论是割裂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关系的“二元论”、“机械论”,是同马克思的认识论不相容的。在他们看来,认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客观世界是人创造的,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主张把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当作“形而上学”而抛弃。
2.反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否认辩证法的自然物质基础,把辩证法归结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一种思想方法,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3.反对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片面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看作历史必然性,只能“煽起共产主义狂热”,而不能提供更多的理性说明,鼓吹无视必然的绝对自由。
4.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和异化概念,从抽象的人出发,运用这些概念对当时现存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官僚特权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主义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各种异化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在理论上批判和否定现存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实际上还积极支持和参与6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运动以及80年代初期的波兰联合工会。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如科拉科夫斯基、赫勒尔、科西克、沙夫等,又相继被开除出党,撤销教职,甚至个别人还被法办。但是,80年代中期以来,东欧一些国家在深入改革体制的过程中,对“新马克思主义”者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1983年匈党中央有关部门对卢卡奇作了重新评价,称他是20世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代表”。1985年民主德国的一些重要刊物也发表文章,为布洛赫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