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10页(1704字)

【生卒】:1762—1814年

【介绍】: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762年5月19日生于德国拉梅诺一个贫穷的织工家庭,由于偶然的幸运才获得了求学的机会。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转莱比锡大学神学系,接触过斯宾诺莎哲学。1788年,出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弃学去当家庭教师。1790年他开始研究康德哲学,次年写出他第一部重要着作《对一切天启的批判》,并在康德的推荐下匿名发表,该书奠定了费希特作为哲学家的声誉。1794年他任耶拿大学教授,开始撰写和讲授《知识学》,建立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1799年,在无神论的罪名下他被赶出耶拿大学,并被解除教授职务。此后他便流落到柏林从事讲演和写作。1809年又重任柏林大学教授,次年当选为该校第一任校长。1806-1814年间,费希特积极参加了德国反对拿破仑侵略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并为此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14年1月27日逝于柏林。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中,费希特哲学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他剔除了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把康德哲学的自我意识发展成绝对自我。

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定名为“知识学”。他认为,说明知识的哲学不外乎有两种立场,一种从知识客体解释知识主体,以外物说明意识,这叫独断论;另一种从知识主体解释知识客体,以意识说明外物,这叫唯心论,决没有什么折衷主义的中间路线。

费希特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唯一的精神本源——自我。自我是一切知识赖以存在的绝对前提和根据,而它本身则是无任何规定的。从自我中,一方面可引申出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又可引申出整个外部世界。自我的本原行动就是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第一条原理是正题:“自我设定自身”,即自我产生和规定自己;第二是反题:“自我设定非我”,即自我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客观世界;第三是合题:“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和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即自我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地并存于一个“绝对自我”之中。这个“绝对自我”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在此,费希特强调,自我不是个别的经验的自我,而是普遍的、纯粹的自我。

在费希特的哲学中,同时也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他认识到康德视为理性之谬误的二律背反或矛盾,乃是概念发展的动力。他第一次按唯心主义的方式表达了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他在对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行动的主体的规定中,抽象地阐述了精神的能动思想。费希特的这些辩证法思想后来为黑格尔所继承和发展。

费希特不是一个单纯的学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激烈的反封建倾向和要求自由民主的愿望。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依据,论证了法国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在后期的着作中,他通过抽象的哲学演绎,进一步深入论述了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在他那里,人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有理性的社会生物,其使命是自我完善和共同完善;国家的目的和使命是实现最高的“伦理世界秩序”;人类历史乃是理性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充分自由地发挥理性,以实现至善的理性王国。然而,上述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它们只有上升到宗教的立场,才能自由地被塑造。达到这种升华的唯一途径是理性认识自身,即达到自我意识。

费希特一生着述很多,其主要着作有:《对一切天启的批判》(1791)、《向欧洲君主索回思想自由权》(1793)、《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评断》(1793)、《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论学者的使命》(1794)、《人的使命》(1800)、《闭关自守的商业国家》(1800)、《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1808)等等。

上一篇:费舍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