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68页(1431字)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因其理论观点上的下述基本特征而得名:第一,强调现实经验世界整体及其万事万物都处在无限绵延(duration)的创造性演化过程中,都是具有运动、变化和暂时性的过程(process)而非永恒不易的绝对实体,反对用静止的、永恒的机械决定论的观念来理解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第二,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运动的、暂时的、相对性的“事件”(event),即在无限绵延的宇宙过程的某一片段上,结合了与其他经验片段(passage)的相互关系而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有机体”(()rganism of Relation),认为“时间”(time)和“空间”(space)是“事件”运动过程的绵延,强调“事件”、“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否认存在与时空彼此外在的“物质”和不依“事件”运动为转移的绝对的、独立实在的时间和空间,反对用“物质+时间+空间=宇宙”这样的机械唯物论观点解释世界的构成;第三,从上述观点出发,强调现实经验事物彼此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反对用孤立的、绝对的观点理解事物,同时在认识论上认为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两个事件,强调从主客体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关系来考察和认识主客体各方,反对绝对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和经验感觉主义机械反映论。

国内外学术界对“过程哲学”这一名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因而对该派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产生时期见解不一。一般来说,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哲学史界较多在广义上使用“过程哲学”这个名称,把现代西方具有上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哲学理论统称为“过程哲学”,认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法国的亨利·柏格森、英国的阿尔弗雷德·诺尔斯·怀特海和美国的约翰·杜威及查尔斯·哈茨霍恩(又译查尔斯·哈特肖恩)等人。如此理解的“过程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柏格森,集大成者是怀特海。相对而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界一般讲的都是狭义的“过程哲学”,仅指20世纪20年代后怀特海和哈茨霍恩的哲学理论。其中,怀特海的理论侧重于科学宇宙观(Cosmology of Science)和认识论及社会历史哲学的探讨,哈茨霍恩的理论侧重于所谓“过程神学”(ProcessTheology)的阐发。过程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科学认识史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中关于“场”的理论、能量守恒论、自然演化论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新理论的出现,明显暴露了欧洲传统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盛行的、以顿物理学世界观为典型代表的机械唯物论宇宙观的严重局限性,提出了重新认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等概念的必要性,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新型的认识论的任务。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日益明显地显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两大领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和相似关系,日益表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为人们从运动、变化、联系和过程的观点理解整个宇宙及其万事万物提供了又一方面的事例。过程哲学就是吸收了当时人类科学认识史的上述启示而进行的一种哲学理论尝试,试图用运动的、变化的和联系的、过程的观点来说明宇宙观、认识论以及人类社会历史诸问题。此外,过程哲学家如怀特海等人在创立过程哲学的过程中,还吸取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家的某些观点。参见“怀特海”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