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朱子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76页(1780字)

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五大派系之一。产生于17世纪中后期。因主要代表人物均是日本西部筑前、筑后人且活动、影响于这些地区而得名。该学派人物不多,最主要的是安东省庵(1622-1701年)和贝原益轩(1630-1714年),另外还有藤井懒斋和中村惕斋。

该学派代表人物的特点是学无常师,各代表人物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他们学风一般比较自由、开放,既不完全尊奉哪一位前学的哲学思想,也不固守自己已经形成的某种观点,而是积极地发挥了朱熹哲学中的“穷理”精神,根据自己获得的新的认识,改变着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前人的思想进行选择,表现出一种探知求真的科学态度。它虽然被称为朱子学派,可实际上更多地是受了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影响。安东省庵青年时出江户,学于松永尺五。在他30岁左右时,朱水来日,省庵前往就师,从而受朱舜水自由主义的学风和实理实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影响很大。贝原益轩的思想发展则分为三个时期,青少年时代好佛;中年时代相信朱子学,不过往往有所怀疑和审择;晚年则对朱子学展开了批判,继承、发展了罗钦顺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日本朱子学主气论的顶峰。

关于理、气关系,安东省庵认为理与气是不可分的,然而二者又不是一个东西,理只是气之理,理必须通过气才能认识,这显然是一种以气为主的理、气不可分论。贝原益轩的理、气论,则又深刻得多,首先他认为理必有气,气必有理,理与气不可以离合言之,不可以先后言之;进而,他还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无极也只是一气之流行,而一阴一阳是指一气之动静和交流不息而言,因而理气绝是一物;最后,他还对朱子之理、气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朱子以理、气为二物”,“此与圣人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意相乖戾者,予所迷而未解也。”认为宋儒之说,以无极为太极之本,以无为有之本,以理气分之而为二物,以阴阳为非道,皆佛老之遗意,与孔孟等先圣所教相异。他的结论是:理与气其实是一物,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思考而赋予其不同的名而已。这实际上达到了气一元论的高度。

在人性问题上,海西朱子学从气一元论的世界观出发,批判了程朱将“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只是一性,不可分为二,并从字义训诂的角度,批判了朱子“天命之性”为性之本然的观点,认为“性”从心从生,“气质之性”才是性之本义。进而,还批判了性与理无死生的观点,主张人身所禀受的只有一气,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天地之性,“有此身则有此性,无此身则此性亦随而亡,无所寄寓。”

在方法论问题上,受老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法思想的启发,加上贝原益轩渊博的学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该学派接近了辩证法的思维。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自然界和社会领域均是如此,进而还提出、阐述了一系列成对的范畴。尽管该学派的辩证思维十分朴素,但在日本哲学史上还是令人瞩目的。

关于知、行关系,该学派认为,知、行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从未知到已知再进到用知,知行相结合,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而且知行能够并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过行重于知,行是知的目的,知要落实到行上才有价值。还认为,不通过行,无以得知,只有行而后知者,才是真知。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知、行观。

在神道问题上,海西朱子学也有主张神儒合一的倾向,认为人道即神道,神道即天道,提出了神儒并行不悖的理论。

海西朱子学者多隐居民间,不慕仕途,潜心学问,因而比较能代表民间学问,在民间影响很大。尤其是贝原益轩,十分注重民间教育,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广博的经验科学知识,写了大量的着作,对日本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西朱子学派的主要着作有:《初学问答》、《耻斋漫录》、《慎思录》、《大疑录》、《初学知要》、《益轩十训》等。

上一篇:海宁 下一篇:汉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