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09页(2669字)

【生卒】:1861—1947年

【介绍】:

英国哲学家、数学和逻辑学家、过程哲学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留任该院高等数学讲师,1911年转任伦敦大学教职,1914年赴任帝国科学和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24年应聘赴美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至1937年退休。

怀特海一生学识渊博,着述广泛,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包含三个互相贯通的时期。早期(1910年前)属于数学和逻辑时期,着力于研究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主要成就体现在他与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三卷本,1910一1913)一书中,该书力图证明一切纯数学都可以从形式逻辑的前提中推演出来。这种观点成了当代西方数理逻辑的奠基理论之一,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古往今来不朽的理智丰碑之一”。中期(1911-1924年)是逻辑和物理学时期,侧重于探讨逻辑图式与经验中的物理世界的关联性以及物理学的宇宙观基础问题,主要着作有《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探讨》(1919)等等,在这期间他初步提出了“过程哲学”世界观的基本思想。晚期(1924-1947)属于哲学“形而上学”时期,主要探讨科学认识活动的宇宙观、方法论以及社会历史哲学问题,创立和阐发了他的系统的“过程哲学”理论,主要着作有《科学与近代世界》(Science and Modern World,1925)、《过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1929)、《思维方式》(Mode of Thinking,1938)等等。

怀特海的哲学自称“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也称“过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即:以科学认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等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社会哲学”。在“科学哲学”部分,怀特海一方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如场论、相对论、演化学说,等等)对哲学的启示,另一方面借鉴了柏格森有关时空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柏格森时间理论中的“绵延”(daration)说,提出了一种“有机体论”的世界观,取代以顿物理学世界观为代表的传统的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唯物论”世界观。这种“有机体论”的世界观认为:科学家们所认识的经验世界并非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实在”(Reality),而是一个无限运动和变化着的持续的“过程”(Process);经验世界的基本单位也不是所谓绝对独立的实体性的“物质”(Matter),而是在无限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因而只具有暂时和相对的意义的“事件”(event)。每一个事件都是无限持续的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片段,都在自身的存在中包含着与其他片段的相互关系,在与其他片段的关系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和意义(meaning),因而每一事件都不是静止的、单纯的实体,而是运动的、复杂的关系有机体(Organism of Relation),这就是怀特海有机体论世界观的“事件”概念与传统机械唯物论的“物质”概念的根本不同点。按照这种观点,“事件”本身就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所以既不存在所谓与时间和空间相互外在的、作为填充空洞的时空场所的填料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也不存在与事物运动过程相互外在的、不依运动过程为转移而作为事物运动的场所独立地实在着的时间和空间,“物质”、“时间”和“空间”,三者都是同一“过程”。怀特海认为,只有用上述理解来代替传统机械唯物论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概念,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认识的新发展。不仅如此,怀特海还提出一种“永恒客体论”来作为对上述有机体论世界观的本体论基础的说明。所谓“永恒客体论”,也就是认为属于现实经验对象的“事件”或“有机体”,是由若干属于潜能范畴的永恒不易的、非物质实体性的“永恒客体”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而成。“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并且,经过选择和结合,原来没有任何现实规定性的诸“永恒客体”现在变成了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所以,“结合”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最终原则依据就是“上帝”。由此,“有机体论”世界观就由反对孤立的、静止的机械唯物论世界观而陷入神秘主义的自然神学论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成为后来美国的“过程神学”论者哈茨霍恩的理论来源之一。

与上述“有机体论”世界观相关联,怀特海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提出了一种类似于经验批判论者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说”和柏格森的“生命意义反省说”的理论,认为必须从上述“有机体论”的观点出发,把主体和客体看作在无限的宇宙运动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内在、相互依赖的两个事件,从事件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以及双方各自与其他事件的关系中来说明双方各自的意义和状况,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感觉经验主义和绝对主观唯心主义理性主义理论。

在“社会哲学”方面,怀特海同样从“有机体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生活是整个经验宇宙中的一个“机体”或“事件”,它的价值和意义与自然机体的价值和意义密切相关,只有从自然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过程来认识和变革自然或社会,才能保持自然和社会各自的美好价值。同时,怀特海还认为,相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构成部分,社会本身又是一个大的有机体,其中各构成部分则是小有机体,各小有机体之间的适度的合作和竞争,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维持其美好价值和活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教育事业的职责就在于培养各社会成员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从审关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变革社会的习惯,具有平衡发展其个性的能力,以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机体的审美价值。从这种社会机体论出发,怀特海主张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由于怀特海的理论生涯广泛涉及数学、逻辑、物理、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领域中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尽管这些见解不一定科学),因而,使他成为20世纪中叶在西方文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人物之一,他的着作也因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但只有在美国,对怀特海哲学思想的研究才较为详深。特别是他的哲学宇宙观中的自然神学思想,被美国的“过程神学”家哈茨霍恩加以利用和扩充,成为怀特海哲学思想中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一部分。

上一篇:怀尔德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