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伍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89页(1429字)

【生卒】:1889—1943年

【介绍】:

本世纪英国哲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1912-1934年任教于剑桥大学布鲁克学院,1935-1941年任津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与罗史。前期的主要活动在纯哲学方面,后来逐渐转移到历史学理论方面。

主要着作有:《艺术哲学》(1925)、《牛津英国史》(Oxford of England的部分,1936)、《自传》(1939)、《形而上学论》(1940)、《新利维坦》(1942)和死后出版的《自然的观念》(The Idea of Nature,1945)、《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1946)。

柯林伍德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哲学是反思的,因此,哲学的任务不仅要思维客体,而且还要对思维本身进行思维,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提出问题的回答。问与答二者结合构成认识,这就是他的所谓的“问答哲学”。他的问答逻辑是:命题本身是无所谓真或假、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关键取决于它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显然,他的观点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新实在主义相左,因为新实在主义者把知识只看作是对于“实在”的理解,而且把这种研究转化为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最终流于只问命题的用法而不问它的意义。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观点受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和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的影响。他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不仅是要思想某一历史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思想支配某一历史事件的思想。在他看来,一种史学理论也就是史学家对自己所面临的某种思想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思想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今天的思想方式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他主张历史知识是古今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他反对19世纪以来实证派历史学家使历史学模仿自然科学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史学的自然主义”,其错误在于忽视了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他指出,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观察与实验所肯定的事实,而心灵科学(史学)则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对科学来说,自然永远仅仅是现象;但历史事件却并非仅仅是现象,仅仅是观察的景象,而是要求历史学家必须看透它,并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例如,一场地震与一场战争,虽然都死掉了人,但却有天灾与人祸之分,前者仅仅是自然现象,后者却包含了人的思想和行动。他强调,只有认识了人的思想,历史才变得可以理解,因为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而自然现象只是一具躯壳。所以,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了解这种心灵。

柯林伍德虽然意识到人类是自己历史戏剧的演员和导演,但他忽视了历史的物质基础,夸大了心灵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的区别。他期望20世纪的历史学来一场培根式的革命,建立起一种真正人文的历史科学,使流水账式的传统史学得到清理,但是他的这个企图远未实现。在西方,一般把柯林伍德和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年)与克罗齐并列为现代唯心主义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

上一篇:柯林斯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