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46页(1592字)
【生卒】:1913—
【介绍】:
法国当代着名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以擅长综合而着称。
利科尔于1913年生于法国威伦斯。他在研究生期间受到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的深刻影响,使他初步形成了实在本体论的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俘的利科尔在德国阅读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着作并深为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所折服,决心用现象学的方法补充自己的实在本体论。1947年他与人合作了《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和存在》,并发表了《G.马塞尔和K.雅斯贝尔斯》,还完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确立了他在现象学方面的权威地位。
1948年,利科尔受聘在斯坦斯伯格大学担任哲学史讲座,开始脱离现象学传统而致力于意志哲学的研究。1950年和1961年,他分别发表两本关于意志哲学的着作《自由与自然;自愿与不自愿》、《有限和罪恶》。他在这两本书中离开了严格的现象学方法,而在人类的受骗和失败这些模糊的问题上去研究意志的问题。
1957年,利科尔受聘于索本大学讲授普通哲学,开始致力于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的研究。1965年出版了《弗洛依德和哲学:论解释》,1969年出版论文集《解释的冲突:解释学论文集》,标志着他转向解释学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同他对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的研究密切联系。
1966年,利科尔到雷特诺任教,1969年3月被任命为哲学系主任,1970年利科尔辞去主任职务,并搬到鲁汉大学,1973年他又返回雷特诺任职,并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兼职教授,1975年出版《隐喻的法则》,专注于语言问题和解释学的研究,他还是巴黎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中心的董事长。
利科尔的思想发展以1961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意志哲学时期,而后经过对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的研究而转向解释学。
利科尔意志哲学的研究主题是有关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实践的探索。他运用胡塞尔意向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提出用“我要……”补充胡塞尔的哲学起点“我思”。从而强调了意志的作用,并详细描述了意志现象中目的、计划、动机形成过程决定非意志机能的行动等等之间的次序关系,并重新探讨了传统的宗教与伦理现象的基本经验,如有限性、束缚性、异化、过失、罪恶、激情和自由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探究使利科尔注意到神话和宗教中的象征现象,对象征的研究又使利科尔积极研究有关的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这样就使利科尔逐步地把研究中心转到解释学领域。
利科尔的解释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利科尔努力要把各门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使解释学同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发生最广泛的联系。
(2)利科尔反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只注重本体论的解释学而鄙视方法论的解释学的偏向,力图把方法论和本体论统一起来,并力图通过方法论、认识论的研究达到解释学的本体论层次。
(3)语言是利科尔解释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正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利科尔提出了本文、理解、反思、同化、远化、隐喻等概念,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解释学作了详细探讨。
利科尔的其它着作还有:《历史与真实》(1955)、《解释理论:话语和意义的增附》(1976)、《行动语义学》(1977)、《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