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35页(979字)

结构主义盛行之后,研究者追溯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同苏联一些形式主义语言学家、文学研究者的团体而命名的。有关这个学派的情况大多是以后根据回忆和收集佚文而为人们所了解。据载,这个学派的负责人是雅可而森,他于1915年在莫斯科领导一个语言学小组,后于1920年移居布拉格,成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与莫斯科语言学小组联系密切的,有1916年到1917年活动的彼得堡歌语言研究会。这两个组织的主要成员尚有鲍格特里沃、耶克夫列夫、布斯拉耶夫、斯克洛夫斯基、文亨包姆等。据载雅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前也曾参加这个学派的活动。

莫斯科学派提倡形式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对文学进行科学研究,对艺术形式的认识着重于直接经验对人的感官刺激,认为它可以恢复人们对世界的敏感,并使事物充满生气。认为对文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它是把作品看成艺术品的“构造原则”或“手段”。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可以使文学研究脱离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只研究文学的结构与形式。在进行形式的研究时,先树立一个原则,以它运用于作品,如这个原则可以运用,则证明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如它不适用则加以调换。形式主义所寻找的这种构造原则或手段,就是以后结构主义者所说的结构或模式。

莫斯科学派的形式主义提出情节结构与叙述结构的区别。情节结构是动作依照时序和因果关系的排列,而叙述结构则是语意材料在特定作品中的呈现。情节结构表现为主题,而叙述结构则是主题通过其动作而表现出的相互关系。形式主义早期把作品看成艺术品的构造原则和手段的观点后来被认为有把作品分割为许多成分的缺点,转而更强调作品的整体性,提出系统的概念,认为作品是一种外在符号,是无法认知的情感的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一个美学的客体。欣赏者在接受这个符号后,在想象中重新建立这种美学客体。

莫斯科学派的形式主义观点是苏联提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以前的理论,1924年出版的托洛斯基所着《文学与革命》中批判了这种形式主义,指出文艺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后形式主义理论就转到苏联以外发展,30年代盛行起来的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文学理论被认为是莫斯科学派的继续。

上一篇:莫利纳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