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里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98页(1281字)

【生卒】:1882—1936年

【介绍】:

奥地利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柏林一个贵族兼营实业的家庭。18岁入柏林大学,在着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10年任罗斯托克大学哲学讲师,1920年任基尔大学哲学教授。1922年在维也纳大学接任为赫设立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的教授。在此期间他建立了维也纳学派。1929年和1931年两次出访美国,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石里克在前期是一个批判实在论者,主要代表作是《普通认识论》(1918年初版,1925年再版)。此时他把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内在哲学叫做“唯心论的实证主义”而加以反对。他论证内在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只是对直接所与(感觉要素)的经济描述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认为如果我们要得到任何科学知识,就必须承认有些并不给与的事物是实在的,否则科学就要消灭,必须认定并不给与的事物和过程的存在。经验知识的对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或者说“物自体”。

在后期他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由于受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的影响,石里克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25年《普通认识论》第2版的修改表明,他已转到“逻辑实证主义”。其中主要论点是:(1)解决形而上学与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认为形而上学是“体验”,而“体验”与知识的作用不同,知识在于形式,形而上学却渴求知识内容,因此不得不以违反规则的方式去使用科学语言符号,所以它是没有意义的。(2)批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认为命题不是先天分析的就是后天综合的,而没有“先天综合判断”。(3)说明维也纳学派的实证主义与马赫观点的区别,并从中确立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原则。他后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散见于许多论文中,如《哲学的转变》、《实证主义与实在主义》。构成石里克所谓“哲学转变”的关键思想有三点,第一是作为意义标准的证实原则,以此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分界标准。从这个原则出发,他抛弃了先前的批判实在论的观点。第二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排除传统哲学问题。第三,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语言的意义,因此哲学不是关于事实的理论,而是语言逻辑的分析活动。这些观点构成了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伦理学上石里克主张一种有经验根据的幸福论,作为个人和集体的最高伦理价值标准。

石里克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作用不是他提出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而在于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即把马赫、赫尔姆霍兹、阿芬那留斯、波尔兹曼、彭加勒、弗莱格和罗素的思想作了综合。

主要着作有:《普通认识论》(Allgemeine Erkenntnislehre)(1918)、《伦理学问题》(Fragen der Ethik)(1930)、《石里克文集》(两卷)(Philosophical Papers)(1978-1979)。

上一篇:《十住心论》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