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64页(819字)

唯意志主义创始人叔本华描述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个基本概念。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意志,为欲望所支配,而“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起源于缺乏,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某一欲求一经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求,欲求无止境,痛苦也无边际;即使欲求得到完全满足,又会带来“孤寂、空虚、厌倦”,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意志愈完善,痛苦愈显着。植物没有痛感,最低等动物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痛感能力比较高;至于人,则痛苦达到顶峰,而人中之天才,由于智力最发达,痛苦则更深重。

人类为消除痛苦,需要同利己主义的本性作斗争,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这有两条作用和效果不同的道路。一是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解脱痛苦,因为在艺术的欣赏中能够获得安宁和愉悦,自失于对象之中,摆脱意志的桎梏。但这种解脱只能是暂时的、甚至只是一瞬间的。二是通过禁欲来否定生命意志,达到永久解脱痛苦的境地。第一步是自愿放弃性欲,如果这条戒律普及了的话,人种就会绝灭;第二步是甘于痛苦,“经常压制意志,以便不使愿望的满足,生活的甜蜜又来激动意志”;最后是死亡寂灭,即通过死亡,“作为渴望的解脱”,“这世界也同时告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于是留在我们之前的,怎么说也只是那个无了”。

叔本华关于“痛苦”的论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经历1848年革命失败而产生的懊恼情绪,但对人民起着麻痹的作用。

尼采认为,既然痛苦随意识的明了程度而增加,天才就比一般人更痛苦。为了以小的痛苦来减轻大的痛苦,天才就有权牺牲一切人,来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这就是尼采不同于叔本华关于“痛苦”的看法。显然,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走向反动后的弱肉强食的本质。

上一篇:统摄 下一篇:“秃头”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