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30页(1699字)

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和流传的非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或哲学流派。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丧失,其哲学思想也发生新的转向,进入了所谓现代时期。以往资产阶级哲学中追求理性和进步的传统受到怀疑和否定,在总体上抛弃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它们或者限制理性的范围,由辩证思维回复到形而上学思维;或者向理性挑战而崇尚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演变纷繁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这期间产生了孔德(法国)、密尔和斯宾塞(英国)的实证主义;叔本华(德国)的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对以后西方哲学的演化,发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开启了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第二阶段,从1871年到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德国的新康德主义、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马赫主义、生命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法国的新托马斯主义、美国的人格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英美的实在论思潮。

第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40年代末。这一时期,原有的一些流派继续发展,进入极盛时期。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流派,如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第四阶段,从50年代初至今。这一时期现代西方各派哲学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热潮,新产生了结构主义、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和现代哲学解释学等。

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派别林立,但大体上是沿着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由分化到融合的方向发展。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分化剧烈,50年代末以来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用自然科学的眼光考察一切,说明一切,主张按照“实证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哲学。它以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内容。这股思潮一般都否认哲学的世界观意义,拒绝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把伦理、人生价值的问题化为经验事实的问题,或者把这种问题作为无意义的问题而加以取消。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人是世界的本体。它们大都接受了古典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抽象人性论的立场,但又竭力反对对人作理性主义的解释。它们向理性挑战,批判科学,认为科学并不能使人获得解放;相反,正是科学理性的膨胀压制了人的生命本能,导致了人的“自由的失落”和“意义的失落”。他们研究的不是人的感性存在,也不是人的理性存在,而是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意识,即意志、情感、生命和本能。这种人生哲学虽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有所揭露和批判,但找不到异化的真正根源,因此只能把人引向盲动冒险或悲观失望的歧路。

与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紧密联系的还有宗教哲学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宗教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西方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者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阐释。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人本主义倾向,即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去阐发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科学主义倾向,即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去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中,既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有用各派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改造”、还有对未来社会革命的设想和展望。其中虽然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包含着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总的倾向并没有脱离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流。

分享到: